“汾河的前世今生”大型系列报道——汾河之治(上)
汾河是黄河流域内仅次于渭河的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省境内最大最长的一条河,汾河流域面积39471平方千米 ,占全省总面积的25 .3 %, 汾河流域内水资源总量、人口及耕地面积,均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
汾河是一条闻名于世的多泥沙河流,善淤多徙。历史上,频繁的中下游河流改道与流域内的旱涝灾害,曾给两岸人民带来难以数尽的忧虑与疾苦。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的544年间,汾河中游发生的洪涝灾害已高达218次,到民国更甚,加之连年无人治理,河水污臭浑浊,水量锐减,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太原市区汾河治理前,河道污水横流,杂草丛生(图片来源:人民网)
汾河流域开发治理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尽快有序地恢复工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天然的储水宝库,着手治理汾河使其创造更多经济效应成为重中之重。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汾河流域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汾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
汾河支流文峪河文水县城区段治理效果显著(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1949年后,汾河作为山西省重要河道,最先被纳入全省水利建设的规划之中,并坚持不懈地对全流域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治理与开发。初期,党和政府在多次主持召开汾河开发主题会议之后,于1954年编制完成《汾河流域规划报告》,1956年又对报告进行了补充修订。但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所走的极“左”错误路线和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发展的耽搁,这些规划报告都未被付诸实施,对汾河的治理工作并未真正展开,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恶化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拨乱反正”使人们理清了重点,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和路线,1972年,在多方讨论之后,《山西省汾河流域治理规划》编制出台,1986又对规划进行了细化,随后又陆续制定了汾河中游、下游和上游河道治理的多项规划和相应设计。至此,对汾河流域综合整治开发的成熟方案才形成。
汾河支流潇河寿阳芦家庄段治理情况(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山西省第一次全流域大规模的汾河治理是在1969年9月,省委省政府专门组建了“山西省革命委员会治理汾河指挥部”,从1969年9月至1974年5月止,历时不足5个年头,第一次整治结束后,已基本实现了对汾河全线的综合管理,一改往日无人看管的混乱不堪。随后,第二次汾河治理指挥部从1977年6月至1981年7月止,历时4个年头,期间,基本完成基建和重点小型补助工程,改善水土流失,新发展灌区以及干支流的河道治理,收效颇丰。
洪洞县汾河生态修复,治理与保护工程加紧施工(图片来源:中国网)
山区丘陵是治理的重点
汾河全流域内山区丘陵面积占75 %,是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也是水资源的主要储地,成为治理的重点。因而汾河治理的首要工作便是全面进行水土保持,广植林木,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农、林、牧相结合,恢复流域植被覆盖。此外,专项治理组还大搞整修梯田、治坡、改土、封山育林、种草、闸沟打坝、淤滩造地等工程。重点加强治理的有汾河上游、潇河支流、涝河上游、浍河上游和磁窑河流域等五片水土流失严重区。除了这些,治理专项组还设置了几个特殊治理组,对两个山峡即“古交” 山峡、“灵霍” 山峡,七条支流即文峪河、潇河、昌源河、乌马河、龙凤河、洪安涧河、涝河单独开展了治理工作。形成了对汾河流域内的全面管理,全线规划,点状治理的综合布局,治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汾河面貌日新月异。
汾河侯马段河道整治成效显著(图片来源:山西省水利厅)
干、支流河道治理
对汾河干流河道治理以固堤、疏浚、通路、绿化、治污和综合开发为内容,包括旧堤拆除、加固、新堤建设、险工处理、控导护岸、中水槽治理、河道清障和河势顺导等措施。治理工作结束之后,在提高汾河河道行洪标准的同时,已基本理顺和控制主河槽,保证行洪通畅和河势稳定,最终确保了沿河城市、村镇、农田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经过历次整治,汾河近700千米长的河道,全程防洪能力提升,完全达到了国家水利部规定的设防标准。
施工人员在汾河稷山县城段综合治理工地修筑护岸坝(图片来源:山西新闻网)
汾河三坝旧闸底高出下游河床,严重影响支流和排退水入汾河。汾河入黄河口是治理的重点工程之一,由于黄河干流淤积摆动,黄河主流东倒夺汾,使汾河河口上移,加速汾河淤积,影响新、稷、河三县沿河两岸8万多亩土地湿盐碱化,迫使沿岸人口迁移。
汾河入黄口提防工程建成(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为防止黄河再度东倒夺汾,汾河下挖,使汾河口入黄河保持在刘村附近。与干流治理同步,稷山、河津汾河两岸修建了排水系统,加强排退水系统的配套和管理,改良盐碱地;在流域治理及干、支流修建骨干水库的基础上,进行干、支流的河道整治。整治后河岸沿线可增加滩地50万亩,耕地面积增加,大大提高了沿线粮食产量。
太原市区汾河治理后的湿地公园成了候鸟的天堂(图片来源:人民网)
水库建设
上世纪50年代,汾河、文峪河等大中型水库的建设,文峪河、潇河等大型灌区的建成,使汾河中下游农业用水有了基本保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汾河一、二、三坝的修建完成,流域内打井抗旱、开发地下水、新建淤地坝,使对汾河的治理工作初具成效并真正开始发挥作用,实现水利开发与洪灾治理并举。
汾河二库建成,利国利民(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1961年,山西省政府在太原上游的娄烦兴建库容七亿立方米的汾河水库,为了纪念这一壮阔工程的完成,山西还以此题材拍摄了一部名为《汾水长流》的影片。
汾河水库位于山西省娄烦县下石家庄汾河干流上,下距太原市9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5268平方公里,是一座灌溉、防洪、供水并兼顾发电的大型水利枢纽。
水库的修建真正使汾河实现利国利民,造福后代。
1998年,我省再次大规模修建堤防,完成中下游800公里堤防新建和加固工程,对上游81公里河道进行治理,汾河干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
治理后的汾河水库(娄烦)山美水清(图片来源:综合资讯网)
跨流域引水工程
为解决汾河水源供水不足问题,在20世纪末先后在汾河上游和下游兴建了2处跨流域引水工程。即上游的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和下游的临汾马房沟引沁入汾工程。万家寨工程2003年已向太原市供水;马房沟引沁工程通过草峪岭隧洞引沁河水进入汾河,每年向临汾市供水2000万立方米。
万家寨水利枢纽(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汾河流域是山西目前经济总量最大、人口集聚最多、生态环境也极为脆弱的区域,实施汾河生态综合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汾河生态治理作为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坚持因地制宜,是治理的重点。
李金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