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的前世今生”大型系列报道——汾河之美(下)
只闻山西汾酒香,哪知山西汾河情。在默默历经千年的岁月之后,汾河依然常怀慈爱之情灌溉养育着这片博大精深的土地,把最美的画面沉淀在日出日落之间,把最娇的风情裸露在变迁的四季之中,把最纯的天籁飘荡在乡村城域之际。汾河那水波粼粼的景致和沿岸的繁华情状已经美名远扬。宛转行吟了千万年,一路走来,汾河依然是风姿卓越。
汾河,是生态文明的大美之河,是惠泽百姓的首善之河,是转型大潮的发端之河!汾河不仅孕育了山西辉煌的历史,更承载着大美山西腾飞的未来梦!汾河文化是三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汾河文化与黄河文化相互交映、衍生了洋溢着黄土风情的三晋文化。
汾河旧景(图片来源:太原晚报)
不变的文化记忆和乡愁载体
河流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远不是哺育生命繁衍生息那么简单,更重要的还在于河流无法言说却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人文价值和文化意义。汾河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汾河文化的诞生、发展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汾河旧景(图片来源:太原晚报)
从遥远的古代起,就有许多诗人和帝王对汾河情有独钟。当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乘坐着楼船行驶在汾河上,划动船桨扬起白色的波浪,士兵们一齐吹起箫来打起鼓,大气磅礴的《秋风辞》便诞生了:“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在他的《太原早秋》中借汾河抒情:“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元代文学家王恽也通过《汾水道中》大赞汾河美景:“云林淡高秋,半岭翻晴露。十里九渡水,清流带寒沙。”明代诗人张颐游览汾河,看到当时渡口繁荣的景象,即兴作了一首《汾河晚渡》,将太原古城的绝美风景流传下来,诗文脍炙人口:“ 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清,沙际纷纷雁行起。遥忆横流游幸秋,当时意气谁能俦。楼船箫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夕阳西下,红霞满天,碧水清涟,飞鸟归巢,意境深远。
汾河壮景(图片来源:山西旅游网)
诗歌中的“汾河文化”作为山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乡情符号”“离别符号”“游历符号”这三个文化符号体现出来。汾河成为一代代三晋人记忆深处无法磨灭的载体,居于河畔的子民,客居异乡的游子,漫游漂泊的迁客骚人文人墨客,无不歌颂汾河,深情咏叹母亲。
见证历史的文化身份和透视窗口
汾河谷底与三晋子民欣欣向荣,见证朝代更替,历史的沉沦起伏。
由于地理条件特殊,历来就是帝王将相权力斗争的核心。最早定都此地的尧,形成了古中国的雏形。数千年后,晋文公称雄列国,登上了霸主的地位。历史再延续,到了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乘东晋八王之乱,称帝立国。尤其到了隋唐,民族融合为有唐一代的强盛帝国奠定基础。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自此,山西被世人称为“龙兴”之地,整个唐代,山西都被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太原被封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
气势恢弘的汾河古城堡村落群(图片来源:山西旅游网)
到了明代,山西的商业更是迅猛发展,领全国之先。晋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当时的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开辟了著名的万里茶路、草原丝绸之路,最著名的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到了清代,晋商足迹进一步遍布天下,形成乔、常、曹、侯、渠、亢、范、孔等晋商八大家,兴盛时建成许多商业会馆至今保留。
太原晋商会馆外景(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库)
号称“汾河第一阁”的汾水阁,是一座三层楼宇,连同周边的2.5公里范围内的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曲廊水榭、拱桥石舫,已成为汾河景区“文化身份”的经典代表。据说,汾河最早造福于流域人民,是得益于一个叫台骀的人。此人早于大禹,治水有方,被誉为“汾河之神”。为了纪念上古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人民便修建汾水阁并做壁画。目前汾水阁壁画已创作近12幅。
位于太原汾河公园内的汾水阁(图片来源:三晋网)
汾河的珍贵还在于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在汾河景区不仅有台骀,更有那独一无二的19尊青铜珍品雕塑。这19尊青铜雕塑的模本,是19件在我省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年代从商到汉。如今这些青铜器被藏于汾河对岸的省博物院,都是国家一级文物。
看看崛起在汾河两岸的建筑,就会增添无限的感慨。汾河两岸的建筑虽不算多,却特色鲜明举世无双。无论是楼,是亭,是榭,乃至一座小桥都包含深深的文化韵味。透过汾河的一个个小窗口,我们得以见证历史寻找“文化之根”。
追溯始祖的文明之光和符号象征
沿着汾河的两岸,就是历史创造的地方。汾河作为黄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距今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各种类型丰富繁杂,时间序列非常完整。
丁村人遗址(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库)
140万年前,汾河沿线临汾吉县桔子滩即有了先人活动的遗迹。10万年前,襄汾丁村人就生活在气候温润的汾河畔。之后,人类在汾河流域的活动更为频繁。至今,临汾市内仍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洪洞县卦地村,据说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洪洞县侯村,有女娲的陵墓和庙宇。吉县的人祖山,据说便是伏羲女娲滚磨盘以试姻缘,成婚繁衍后人的地方。进入炎黄时期,汾河更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着炎帝在这里播植五谷,养育炎黄子孙在这里征战天下。
位于汾河支流乌马河北岸台地上的龙山文化白燕遗址,是“龙山文化白燕类型”的命名地。传说中的唐虞之时,台骀和大禹就曾在这里治水。《尚书·禹贡》中有较为明确的记述,“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到处都留下大禹治水的踪迹。遗址南临乌马河。东西长约830米,南北长约430米,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发现于1956年。1980年到1981年又先后组织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之厚可达5米之多,另有大量的灰坑和少量的房址、陶窑、墓葬等,遗存丰富。
位于临汾市襄汾县丁村附近汾河沿岸的丁村文化遗址,距今约10万年,是山西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最为典型的文化遗址,是迄今在山西地区最早发现人类骨骼化石的文化遗址。
白燕遗址(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汾河的文化积淀日渐丰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理所当然出现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所当然吸引豪杰之士文人墨客前来观瞻,理所当然创造出灿烂的历史文化。这块文明圣地,作为三晋人民的母亲河,由于她的滋养,汾河两岸早就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华光,将华夏五千年文明囊入胸襟。这些,都让我们这些后人不由得浩叹,汾河之精深浩瀚,永远言说不尽。
李金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