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梁衡图书馆在太原十二中富力华庭校区正式揭牌,十二中校长冯国雷、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太原市教育局党工委委员、副局长尹骏、著名学者梁衡及多位嘉宾出席揭牌仪式,陈卫华主持。
仪式伊始,冯国雷校长上台致辞。他大力赞扬了梁衡先生的学识修养及高尚品格,呼吁全体师生向梁衡先生学习。随后,他对在筹办“梁衡图书馆”过程中为十二中提供支持的各单位及社会爱心人士致以了真诚的感谢。他说,梁衡的文章承载了许多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我希望十二中的师生能怀着温情与敬畏,从这里感受梁衡先生走过的路,涉过的水,以此给师生们以更深的启迪,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增强文化自信,“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人”,让文学滋养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让传统文化在一代又一代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在热烈的掌声中,与会嘉宾代表向十二中“梁衡图书馆”捐赠书籍、文具等。据悉,梁衡图书馆中的藏品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梁衡著作、梁衡研究文集、刊载梁衡作品的期刊、梁衡写作用书及文友赠书、梁衡讲座讲课视频、其他相关的纪念品、实物等。
随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太原市教育局党工委委员、副局长尹骏、著名学者梁衡及来宾代表发表讲话。
紧接着,“梁衡图书馆”揭牌仪式将整场活动推向了高潮,十二中校长冯国雷、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及著名学者梁衡担任揭牌嘉宾。
梁衡作品座谈会上,与会嘉宾表达了对梁衡先生的崇敬之情,其间请教文学教育的话题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赢得阵阵掌声。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小学也是梁衡先生的母校,校长冯荷霞与梁衡先生互动,分享母校情怀,并对梁衡先生发出回母校参观的邀请,最后大家纷纷与梁衡先生合影留念,揭牌仪式圆满落幕。
活动结束后,与会代表现场参观了太原十二中梁衡图书馆,该馆的创办,既是成功学子对母校的回馈,也是母校对杰出校友的拳拳眷恋。馆中藏品可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梁衡著作,梁衡研究文集,刊载梁衡作品的期刊,梁衡写作用书及文友赠书,梁衡讲座讲课视频,其他相关的纪念品、实物等。图书馆最主要的藏品是梁衡著作,包括单本、丛书、套书、教材选本和他主编及序、跋、评点的书。另外本馆也收藏了一些有关梁衡的难得的藏品,如首发《文章大家毛泽东》的《人民日报》原版,首发《大无大有周恩来》的《中华散文》原刊,发表作者与季羡林对话录的《新华文摘》原刊。这都是中国报刊史上的重要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捐赠的,收有梁衡作品的各种课本及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名师讲名家”活动中教授《晋祠》的原始视频等珍贵资料。本馆还收藏了一些梁衡的讲话影像资料。如2009年在中央“部级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为部长们讲解范仲淹的视频,2013年在中国社科院讲毛泽东怎样写文章的视频,还有一些电视台播出的采访节目等,都十分珍贵。
据了解,梁衡先生本人为图书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捐赠了一批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献资料,包括由国学大家季羡林、著名画家范曾签名的赠书;烈士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复制手稿等。梁衡回馈母校的,不仅仅是这些看得见的、有价的书籍和藏品,更重要的是他本人治学做人做事的理念,其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特别值得当代中学生学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图书馆,它展示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品位和育人理念。太原十二中独辟蹊径,以校友“梁衡”来命名校园图书馆,旨在给师生更深启迪,让文学滋养一代又一代学子,真正让学生“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人”,让传统文化在一代又一代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相关链接:梁衡先生是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梁衡先生可谓著作等身,他的作品普及并影响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读者。自1986年他的第一本书 《夏感与秋思》出版以来, 有超过10家中央和地方出版社为他出版各种书籍版本逾百种,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作品入选大中小学、师范等教材,数量最多,范围最广。《晋祠》《夏感》《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壶口瀑布》等耳熟能详的文章,选编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在中小学生中有着广泛和长久的影响力。他的许多文章也常常出现在各地语文考试的试题中。特别是他的山水散文《晋祠》从1982年被选入中学教材后一直沿用至今,三十多年来这篇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古刹晋祠因为散文《晋祠》而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山西文化因为这篇文章而获得了更好的推广。
梁衡先生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太原十二中度过的,在十二中这片沃土上,他度过了人生最宝贵也最美好的时光。在与母校教师座谈时他曾经深情地回忆,读高中时他的语文老师李光英以丰富的学识、有趣的教法启迪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他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十二中给了他最初的文化滋养。今天我们为十二中能培养出这样杰出的校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治学方面,梁衡先生执着的求实精神使他具有别样的眼光和非凡的气质。他大破大立,首开政治散文创作之先河,他的政治人物散文饱含着他深切的忧国忧民、针砭时弊的真诚,有着非凡的精神价值。他文理兼治,由杂而通,由通而精。在实践中总结出消息写作“三点定位法”等新闻写作的理论;他既能轻松地写出《听老祖宗说和谐社会》《哲学是一根风筝线》等这样话题艰深的文章,还潜心著书,写成了 40 万字的章回体科学史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央视记者董岩在文章中写到 “在梁衡身上,记者的现实目光、作家的思想深度、官员的政治高度与学者的思辨精神,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统一”。
在做人方面,他是一位有忧国忧民情怀的文人。在他笔下既有文章大家毛泽东、觅渡口的瞿秋白、大无大有的周恩来、二死其身的彭德怀、红土小路上的邓小平,也有卢瑟夫、居里夫人、费米、玻尔和爱因斯坦。季羡林先生这样评价梁衡: “他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对民族的忧心。更为难得的是,他总能将这种政治抱负化为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种意境的人,除梁衡外尚无第二人。”
在做事方面,他又是一位永不满足的攀登者。梁衡成名早,代表作多,他有老本,但偏不去吃,更没有陶醉在名气里。《树梢上的中国》这本书是梁衡先生退休后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他首提“人文森林学”概念,从而达到他的第三个散文创作高峰。(黄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