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李尔山先生的《桑干九章》之后,诗人黄中文又用牧歌般的音韵吟哦出“云州六章”。如果说李尔山先生有杜甫的厚重沉郁,那么黄中文女士则多了几分李太白的飘逸脱俗。
火山、黄花、桑干水,吉家庄、黑陶、冰雪小镇。诗人御风持酒而行,古今中外各路诗神都来捧场,逸兴与壮思齐飞,说是散文,亦是诗章。你或许能从中读出吉家庄黑陶和希腊陶瓮跨过亚欧大陆的爱情,也能看到一个因热爱而与大地合为一体的女子,浑身刻满山河的纹路。
此文适合出声吟读,音诗画会浩荡而来。
读罢,微醺。
—— 作家石囡
云州六章
火山
第一章
一个地方,即便不是我的故乡,也不能说没受过它的哺育。多年来,家门口的市场上册田水库的花鲢、大同县的黄花、西瓜都深得主妇们的青睐,卖绿豆的也在口袋边直接立个牌子:大同县特产。如今大同县叫云州区了,感觉是与城市一体了,物产的地道仍然没有变。云州给我先入为主的印象是火山,学生时代的地理课本专门有一笔。我在市场首选这里的瓜果杂粮也与火山有关。敝乡就在胶东海边的火山下,村里的阳梨、苹果和地瓜远近驰名,我个人的感觉,有火山的地方水果菜蔬更有味道,那些来自地层深处的物质,一直在为作物添加能量。也许是这点情结,我早就和云州这块土地亲近了。
何不去看看火山?两年前的秋天,与两个多年没时间小聚的文友从市区出发,跨过御河一路向东,没有多久,火山就那么突兀地展现在面前。是火山群。这个群字真不是白给的,一个个如锥、如马蹄、如水母、如带褶皱的冠冕,一些山体的线条还如刚刚凝结的奶油,仿佛还能看到岩浆最后流动的样子。从火山口最深的狼窝山极目四望,黑山、金山、双山,历历在目,它们展现着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没有常见山脉的连绵起伏,但这些孤立的山锥又默契的呼应着,如彼此顾盼的群舞,又好像整体的乐章。
火山确实是沉寂了,从地质学的意义上它们休眠了或者是死了,但对于树木山泉动物和人类来说,可居可傍的山真正诞生了,这种形象一定格就是几十万年。火山沉寂、浮石生苔、田野焕彩,山坡下火红的高粱和金色的谷穗炫人眼目,我们三个人在秋阳下走着,寻找火山口,又爬上盆边,感慨着造化的神奇。小心翼翼采下一串紫铃铛一样的花朵举过头顶,不由得想起那些曾经的激情和梦想。
什么也没冷却,只是有了更适宜的温度和存在,这火山不也和知天命之年的人一样,不再张扬外露,呈现出另一种沉静和苍郁?这么好的山,又这么近的路程,不正是最好的心灵放飞之所吗?在高楼遮挡得心里发闷的时候、在车流人海让人需要给自己留白的时候,到这里走走不是赏心乐事吗?也就是从那个秋日开始,火山成了我最爱去的地方,节假日总想到城东看看,来听听大地的乐章和节律、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黄花
第二章
小时候读一本书看到“炒金针”,百思不得其解。母亲说烟台的芝罘山就有野生的,她念书时学校组织采过。吃花对我来说确实太浪漫了,很长时间心向往之,但那时的物产确实不够丰富,更没有快递之类,直到二十多岁才始知黄花味。
黄花菜又名萱草、谖草,《诗经》有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另一说称她能让人忘忧,《博物志》道:“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以萱堂指代母亲,更是诗文中常见。“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这是孟郊又一个版本的游子吟。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谁没有忧怀、忧思、忧愁?母亲对家计的忧劳琐细纷杂、对远行儿女的担忧更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游子远行前在北堂种上萱草,藉此使母亲忘却烦忧,减轻对游子的思念之情,这是多么美好的祝福啊。萱草是名副其实的母亲花。
黄花的花蕾蒸晒后就是可食的金针了。它味甘形美,可汤可菜,是有名的席上珍品。黄花菜的品种可谓多矣,有衡阳花,黑嘴子花,紫兰花,牛角花,荆州花,大同花,衙县花,大乌嘴,马莲花,线黄花,苏黄花等等,大同花就是以产地命名。云州的黄花地接天摩云、一望无际,每年夏天,玉簪一样的花蕾一喷一喷的鼓胀,在晨光中被采收。之后,在朝阳中田野里偶尔遗漏的花蕾开放了,展现着金萱完整的美丽。
几年前在云州乡野遇到一位南方画家,看到了他画的羊群、古堡,也有幸在他落脚的农家院吃到了他的海派名菜四喜烤麸。面筋、笋片、木耳和黄花,咸甜鲜香都有了。他说饭菜都是房东大姐做的,唯有烤麸自己要亲手做,要不辜负了这么好的金针。看到他把泡好的金针一根根摘去花柄,一根根码齐,再下锅去与其它食材一起翻炒,真觉得如此饮食,真如艺术一样。
百合一样的花,兰一样的叶,黄花的特写就是清新的文人小品。碧云天,黄花地,大片黄花的田野就是巨幅的油画。就这样赫赫烈烈,这里成了黄花的王国,桑干水、火山土、昼夜大幅度的温差成就了云州黄花的品牌。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
桑干
第三章
在云州,乐山也乐水。如果你看到一条河又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叫它桑干吧,这十有八九不会错。这是古老的水系,是孕育了华夏先民的大同湖的孑遗,是大地上有生命的《水经注》。桑干河流到云州这一段汇聚了御河、坊城河等水源,河面宽阔,水势浩大。在郦道元的笔下,随着㶟水又东,又东的指向,我们看到了河流的形貌,也感受了西汉白登之围、北魏临水而兴,石炭之奇、楼阁之盛,历史人文,跃然纸上。虽然桑干河和支流也有改道,但从黄土地上的河床遗踪、从山脉和沿岸一些相对稳定的坐标以及方志、史料,我们还是能感知它的今天和过去。
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在唐人笔下桑干是云中远地,是往北再往北的“水寒伤马骨”的地方。
清末两位本土文人写下了有关桑干河的诗句。
铁绳桥
层冰开沍客心惊,
每到春秋阻旅行。
西望河源来马邑,
东连山势拱燕京。
悬崖陡立千寻峭,
铁索凌虚一道横。
步步舆梁无痛涉,
回头共说险途平。
这是同治年间进士、大学士、宣统帝师李殿林在辞官回乡后为西册田村桑干河铁索桥写下的诗文。当时河水之盛、春天凌汛之猛、秋水彻骨的寒冷和桥梁带来的便利可以想见。
桑干
壮岁曾为塞外游,
老来鞍马未能休。
多情唯有桑干水,
照我红颜又白头。
清末最后的进士王荩臣诗句里更多了几分伤感和落寞。
李、王二人,籍贯一个云州,一个浑源。桑干河是故乡水,也是他们人生波浪的写照和见证。
往事越千年,如同所有傍河而居的民族一样,鱼梁,钩叉、罾网、渡口、舟楫,引水灌溉,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人类的求索前行这也是一条不息的生命的河流。
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愿太阳永远照在桑干河上。
吉家庄
第四章
还是那位末代进士王荩臣,在雪泥鸿爪中留下了人生羁旅中的一个票根
早发吉家庄
征车才上觉衣单,
雪未全消月未阑。
知为月光知为雪,
耐人寻味五更寒。
喔喔村鸡四野呼,
山峰树影认模糊。
分明一幅劳人画,
月在天心马在途。
吉家庄,大同市东南约三十公里处的一个村庄,它南依殿山,北临桑干,是自然村也是乡镇所在地。
公众号是痴旅人的一位朋友几乎跑遍大同周边方圆二百公里,专注于村庄古迹调查。他说吉家庄在明代是一个码头,御河和桑干河交汇于此,当时运送给大同守兵的粮食,从通州出发沿永定河可以一直抵达吉家庄,再从吉家庄沿御河转运至柳港寺(大同城南,今柳港园一带),清代漕运改行至御河东岸。同时,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驿站。明代驿传沿御河西岸而行,至吉家庄渡桑干河,经瓮城口翻越殿山到达浑州于。于水于陆,吉家庄都是重要的枢纽。这里农业条件十分好,处在河边的冲积平原上,有灌溉之便,亦有碓碾之利,自古比较富庶。
结合《水经注》和清代《蔚州县志》和考古资料,学者分析王莽新城就在吉家庄北的太平村北。那就说明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是人烟辐辏,有城邑景象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揭开了农村改天换地的新篇。梯田、堤坝、水库、水渠和后来的农业机械化为农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水库等大型水利设施的修建,让河流之利充分发挥出来。吉家庄和全国各地农村一样,也经历过这样一个时代。这是中国农民作出巨大贡献的时期,也是农村的火红岁月。
也就是在人们的铁锹、镐头惊扰了沉睡的土层时,一些不寻常的陶片刷新了人们已有的认知。多年来数次考古发现有古人类头骨、石镰刀、石刀、石箭簇、石纺轮、陶鬲、陶斝,还有古人类生活层、烧陶窑址,收获颇丰。据专家推断这里当是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和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龙山时期人类遗址。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从二百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到十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再到峙峪人、青瓷窑人、吉家庄人,大同湖畔的古人类生存、进化的面貌一步步清晰起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他们从湖畔来到河边台地,从茹毛饮血走向种植禾黍、酿造、纺织,从呼啸围猎进化成可以举斝祭天的人。在这个漫长的征程中我们的祖先有过怎样的跋涉,迎送了多少个日出日落!
吉家庄,这个展现过人类文明曙光的地方,所幸今天仍没有荒寂,庄稼在一茬茬生长,古人类、古渡口、驿站、今天的吉家庄。在村委会,我看到了一面彩色的墙,全村男女老少,每人一个头像,孩子天真的笑容、老年人开怀的笑容、年轻人青春自信的笑容,热热闹闹的一面墙,像金花绽放的无忧草的田野一样。
陶
第五章
你——
“平静” 的保持着童贞的新娘,
“沉默”和漫长的 “时间”领养的少女,
山林的历史家, 你如此美妙地叙讲
如花的故事, 胜过我们的诗句:
绿叶镶边的传说在你的身上缠,
讲的可是神, 或人, 或神人在一道,
活跃在塍坡, 或者阿卡狄谷地?
什么人, 什么神? 什么样姑娘不情愿?
怎样疯狂的追求? 竭力的脱逃?
什么笛, 铃鼓? 怎样忘情的狂喜?
……
树下的美少年,你永远不停止歌唱,
那些树木也永远不可能凋枯;
大胆的情郎,你永远得不到一吻,
虽然接近了目标——你可别悲伤,
她永远不衰老,尽管你摘不到幸福,
你永远在爱着,她永远美丽动人!
这是英国诗人济慈的名篇《希腊古翁颂》从中可以看到来自远古的器物带给作者的人文遐想。历史界公认古希腊文明始于公元前八世纪,那么,来自四千多年前的黄土地上的陶器又如何能让人淡定呢?
2017年对吉家庄的再一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其中可复原器物有三十件,磨光黑陶斝、磨光黑陶高足豆、磨光黑陶折腹盆是以往勘查中未发现的器型。今天吉家庄陶瓷制作基地让古朴、典雅、神秘的黑陶焕发出新的光彩,陶瓷博物馆里从杯盘碗盏这样的日常器皿到瓶觚鼎炉之类摆件应有尽有。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是一只黑色陶斝,这是那只出土陶斝的复制。以此盛酒,当是很有仪式感的。“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里的岁末之庆,饮酒是重要的礼仪,杯子是犀牛角,吉家庄美酒斟满陶斝的日子比《诗经》还早。《礼记》有云,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制陶之祖有神农、炎帝和黄帝时昆吾等多种传说。记得有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可乐瓶坠落到一个原始部落引发的故事。没有一个塑料瓶可以穿越到古代,但先民自有生存的智慧,以水和土,在挖好的土穴里烧制能承接天上的雨水、能到河边汲水、能做饭、能贮藏的瓶瓶罐罐,这是多么伟大的发明创造。而最初的黑陶也许只是烧制工人的妙手偶得,或者仅仅是因为一个雨天恰到好处的淋水冒烟,才在红陶、彩陶之后出现了这样沉稳大气的颜色,而风靡了几千年。今天黑陶这匹来自远古的骊马又闪现了它亮晶晶的毛色。她是青花、粉彩的祖母,她的容颜有时间的苍老和浴火后的新美,她是我们基因里的一段。
济慈看到的古希腊陶瓮彩绘出的人物和情节永远定格在一瞬,而我们这些纯黑一色的陶器,又该有多少任人遐想的故事啊。这首名扬世界的诗歌的结尾也多么契合此刻我看到黑陶的情怀:
你呵, 缄口的形体! 你冷嘲如 “永恒”
教我们超脱思虑。冷色的牧歌!
等老年摧毁了我们这一代, 那时,
你将仍然是人类的朋友,
并且会见到另一些哀愁, 你会这样说:
“美即是真, 真即是美”
——这就是
我们在地上所知道、 该知道的一切。
哦,吉家窑黑陶,你也是美与真的化身,如果绿色代表冷色的话,真希望黑陶在这青青乡野延续着它的生命。让最古老的作坊手艺开花,让揉捏、塑形给黄土以身姿、让焙烧给它刚性和色泽,然后等待那不假人力的窑变,等待一份惊喜。烧制一件属于自己的器物吧,它会告诉你,我的名字叫陶。
到冰雪小镇去
第六章
在北方,冬季的乡间会有什么意趣?田野一空,山川寂寥,“猫冬”才应该是常态。到吉家庄冰雪小镇来吧,这里会让你感受一个不同的冬天。
将近腊月,一场厚厚的大雪把云州和城区连为银白的一体。向东,再向东南,山的雄浑和雪野的阔大都展现出来,“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玉树上鲜红的小灯笼如寒英乍吐,金黄的玉米垛、彩色的风转都在给冰天雪地增添一份绚丽。
在刻意保留下的老供销社感慨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在小店里吃一份只有水和一把盐煮的盐煎羊肉,沐浴着温煦的阳光,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怎能不发出桃花源的冬天也不过如此的感叹。
殿山的怀抱中,一个黄土夯筑的古堡在冰雪世界里兀然独立,古堡下的山坡是冰雪滑道。正是周六,那些从闹市中释放出的人们或从坡上呼啸而下,或是乘着奔跑的马车嬉闹,雪地摩托、滑冰车都在给人们制造着种种欢乐和刺激。此刻寒冷和火热都属于一个人,此刻亲情、友情都因这澄澈纯白而让人难忘。
谁在雪地上歌舞?红绸飘舞、扇底生风,歌声和音乐让这山川涌起欢腾。
美丽的云州,在这个铺展着雪雕刻着冰的小镇里我读到了历史、童话、也读到了正在生长的美好。
黄中文,山东蓬莱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的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