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市虽然是能源基地,但农村的面积和农业人口还是不少。近两年在古交农村住的时间不算短,接触农村的人和事比较多!所以,也拍了一些农村题材的照片。今天编成美篇和大家分享!
古交市的春天来的要晚一些。古交市海拔高度比较高,尤其是地处古交最西部的岔口乡,海拔高度在1400米以上,土地解冻比较晚,所以,春耕及春种的时间比平原地区要晚一两个节令。
“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这是小时候常说的一句话,感觉只是梦想,遥不可及!如今,用油点灯早已成为历史。而春耕时节,山上山下耕地用的都是“铁牛”,农民右手扶犁,左手扬鞭赶着老黄牛耕地已成故事,也只能在影视剧里或摄友们摆拍时见到。本图于5月4号摄于岔口乡寨底村。
5月11号岔口乡提子头村对面的山坡上,一位老农用耧儿下种,(把种籽放进耧儿里,边推边摇……)
5月11号岔口乡神堂坪村对面山坡上,一位老农提着塑料桶,因为离得太远,不知道在撒什么种子。
5月12号岔口乡二龙山山下前庄村东,一位农妇跪在地里,和在远处弯着腰的丈夫,在已出苗的玉米地里套种豆子。
烈日炎炎下,看看她(他)们,多难啊!
点山药(种土豆)这张照片是5月17号在和古交岔口乡相邻的娄烦县米峪镇乡拍的。为了让常吃土豆的城里人看看怎么种土豆,特意把这张照片移到古交的美篇里看。前面的人把切成块的土豆丢进犁过的渠沟里,后面过来的犁铧在旁边再犁一次,翻上来的土正好把就土豆埋进土里了。
7月12号两位农妇分别在锄玉米,拔草,又热又累!
秋天到了,高粱红了!在岔口乡麻会村西拍的,远处看到的山就是古交闻名的二龙山。
10月12号在岔口乡小济沟村看到的,玉米黄了,谷子也黄了!
开镰了!
前庄村,夫拉妇推,把收割的黄豆准备送到院子里或场儿上。
10月26岔口乡小应寒村,兄弟俩正在把收割的玉米杆装在农用三轮车上。
打场儿,是指把从地里把收割的、带秸秆或带壳的粮食送到平坦的、专门晾晒、加工粮食的土场上,进一步碾压、打吹的农活都叫打场儿。下面看到的都是老农们的打场儿的场景,都是要技术的活儿。
太巧了!10月9号路过康庄,几个人对打“勒哥”,几年没遇到过。现在一般村里都难得一见了。这种专门用来打豆子的农具,当地人叫“勒哥”(音),(刚才一位老同学告我,学名叫“连枷”)掌握它比较难。一直在城里生活的人应该沒见过!把柄是一根一多长的木棍,棍的顶端穿一根细木棍当轴用,把用来直接打豆秸的那一条长带固定在细木棍上,以便把木棍举起来向下用力时能360度旋转。那条长带是从废传送上带割下来的。老早以前是用牛羊皮绳把三四根荆条绑成一排来用的,有一米来长,十来公分宽。现在由既结实又省事的传送带代替了。(说的可能不准确,有更专业的人士请纠正!)视频拍于马兰社区康庄村。
碾场儿,也是一种传统的脱粒过程,这个大家应该都能看懂。是岔口乡神堂坪的一位老农牵着骡子,拉着碌碡在碾压莜麦。现在有好多农民为了省事,把收割的庄稼铺到公路上,让过往的汽车碾压,很不安全,而且还会造成沥青对粮食的污染。
打场儿的过程中要不断用木叉翻动压过、打过的秸秆。拍于康庄村。
扬场儿,是借风力分拣粮食颗粒和外壳等杂质的农活。有风时,用木锹把带杂质的粮食向上扬起,借风力把杂质和壳子吹到远处,把粮食留在脚边。10月21号摄于嘉乐泉乡盘道村。
和上图的意思差不多,也是借自然风分拣粮食。摄于岔口乡寨底村。
簸箕(bo qi)簸粮食和扬场儿的意思差不多,也是把经“勒哥”打或场儿碾过的基本去了壳的粮食最后分拣干净,一般用于豆类的分拣。这活儿是靠上下颠抖簸箕而产生的风力把粮食颗粒留在簸箕里,把杂质簸出去。这活儿更要熟练的有技巧,掌握不好,要么把粮食和皮都簸出去了,要么粮食和豆还都在簸箕里!最后还要左右摇晃簸箕,把粮食从边上溜下去,而混在粮食里的细小砂土粒留在簸箕的小坑儿里。也是摄于嘉乐泉乡盘道村。
碾子,人推石头碾子,把粮食碾成面才能做饭!
刨土豆
土豆是古交的一种主要农产品,但种植规模都不大。
这是在古交难得看到的机械化收割。照片拍于2019年9月24号岔口乡下阳坡村,村民在用租来的收割机收割喂牛的青玉米杆,并直接粉碎运走。但因多种原因收割不净,还需人工进一步清理。
春种秋收,历时半年多。辛苦的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三季,脸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摔八瓣!北方山区,只能种些粗杂粮,亩产二三百斤,一斤能卖几个钱?一年又能剩几个钱?他们多么不容易啊!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平时在地里干活的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们,看到的部分中年人都是在外面打工,为了帮老人收秋临时回来帮忙的。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些田地谁来种?这些农活又有谁会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词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可是又有谁真正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浪费粮食的事却比比皆是,不客气的说,尤其是城里人!朋友们:想过没有?假如有一天,遇上天灾人祸,绝产绝收,你即使有再多的票子它也不能当饭吃吧?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六十多岁以上的人大多都还记得,“三年自然灾害”加“苏修”逼债,那时天天饿肚子是什么滋味!反正我是记忆犹新,常跟家里人讲,浪费其他东西还情有可原,浪费粮食绝不允许!最后一句话,朋友们: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19看古交,我走过、看过、还拍过!(推荐:网易山西 李恒灵 作者 徐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