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吗?听说山西盂县有个“小布达拉宫”,这个消息,早在摄友和驴友间传开了。摄友们的大作,更是让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成了众多旅行爱好者和摄友必去的“圣地”。

大汖村,当地人读“昌”,村子依山而建,山上多是陡峭的石坡地貌,全村一百多个院落全部用石头依山而建,远远望去,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整齐划一而又蔚为壮观,令人站在山下不由仰视。
大汖村有近千年的历史,曾经的繁华已然不在……。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在大城市或者至少是在县城打工,只剩下几位老人守着日益破败的老宅,伴着太阳升起落下。
近年来,不时慕名而来的旅行者,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慵懒,也许,这里还会重新热闹起来。
大汖村有明确记载有1500年历史。村里一位老人游客:“村子整整1480年了,北魏时建的,与云冈石窟同年同月。”据当地文物部门调查,村子后曾有座镇山大王庙,里面供奉着7尊石像。“镇山大王”石像背后记有“北魏永安二年”,距今却是1500多年历史,因此专家称,这个村落北魏时期就已存在。

关于大汖的先人,也有不同版本。某个朝代曾有人在大槐树附近挖掘出古墓。从遗物记载推断,历史上曾有马姓一族,南方人,一个朝廷大臣,为躲避灾难由他乡走进这座大山,修筑了自己的家园。此后不知什么原因若干年里村子成了空寂。到元末明初,有韩家三兄弟从洪洞来到盂县,定居沙湖滩村。现在的韩姓居民是从沙湖滩村搬过来的,至今传到了十三辈,三百余年。马姓南方人该是大汖村的缔造者,而这个韩家老三,却成了大汖人的祖先,因为今天的村民都姓韩。



盂县大汖村依山而建的古民居,被当地人戏谑的称为“盂县深山里的布达拉宫”,村里房屋大多是黄黏土与石头混合材料建筑,有的还是二层楼房结构,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

上世纪50年代,大汖还有住户80余家、360余人。那时的村子称得上是一个小社会,学校、供销社一应俱全。正如今天一位老人站在自家窄小、清冷并破旧的院子里大声告诉说:“院子最辉煌时,住了24口人,7间房全是满的。”据说戏班都有两套,一套是老年人的北路梆子,一套是年轻人的中路梆子。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洪涝灾害影响,绝大多数村民都各寻出路,迁往别处。只有17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还留在村里,年龄大的已有将近90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


大汖的“汖”字,一个笔画简单的汉字,翻遍现代汉语词典,终也不见它的身影。只有打开康熙字典,才能与它谋面。字典里说读pìn,但当地人念chang,三声,也有方言读can的,四声。大汖人说,山水为汖,表示水从山上流下来,就是我们说的瀑布。因为原来进到大汖村的山口有三条瀑布,村子又居最大瀑布之地,所以取名“大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