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撰稿:李恒灵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青草茵茵,绿树环绕,亭台点缀,间或鸟鸣。前来祭扫的人们三两结伴,低声交谈,享受着风的轻抚与心的平和。
这是位于太原市西山万亩生态旅游景区的龙山人文生态墓园中常见的一幕。
作为太原市生态公益殡葬的先行者、试改者,龙山墓园在弘扬文明祭扫、生态安葬新风尚,传播绿色、低碳、环保、文明的现代殡葬新理念方面,已为行业树立了典范。特别是2013年4月,靳昌茂调任龙山墓园以来,他团结带领墓园一班人,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宗旨,高标准打造龙山品牌,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推进太原市殡葬改革、建设省城首善民政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多次获评“民政系统优秀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后,今年5月荣获“太原市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在人文浓郁、钟灵毓秀的龙山墓园,这一班殡葬人的生动实践还在继续。全面倡导绿色环保葬、大力推行惠民利民之举……在这里坚守了多年的龙山墓园人,比谁都重视这份与生命相关的事业,也比谁都渴望在绿水青山间系住“两个世界”。
迎接生命的职业总是受到感激和欢迎,因为一个新生命的降生总是伴着希望与喜悦。而为生命送行的职业却总与噩耗和悲伤相连。就是在这个让人“敬”而“远”之的行业中,龙山墓园全体职工冲破世俗偏见,守在这方群山碧水环保下的天地,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另一种服务群众的方式,在墓园转型升级绿色、惠民殡葬的过程中贡献着各自的力量,用日趋完善的人性化服务,给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以温暖与宽慰,认真为每一个生命摆渡。
打造品牌服务,需要将美化墓区环境当作一项长期的工程。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每天都有专人擦拭墓碑,清洁垃圾,确保墓园环境干净整齐;全体员工在服务中坚持贴近需求、跟进服务原则,简化购墓流程,开展预约服务,实行专人引导,满足不同层次购墓群体的需要;设立多个利民便民服务点,开设老弱病残绿色通道,为祭奠群众提供饮用水、急救箱、休息椅等便民设施;开通便民服务电话,设立群众意见箱和监督台,为民服务台由专人负责解决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能现场解决的马上解决,现场解决不了的承诺限时解决,并进行一对一电话跟踪回访,群众满意率接近100%。
送走一位又一位逝者,目睹一场又一场离别,身为殡葬人,常能体会到很多常人难以知晓的人生滋味,这也促使龙山墓园人将更多的温情、更多的心血注入到这份事业,让人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中最后一站。
在龙山墓园,工作人员根据家属意愿,为一位老军人铸造了这样的墓碑:一个历经战火考验的火炬,了却了逝者戎马一生的心愿。殡葬文化的个性化打造,关注每个生命的经历与需求,正是龙山墓园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这里是太原市革命烈士公墓,至今安卧园中的有革命功臣、劳动模范、书画界名家和社会名流等各类重要人物,墓园对全国劳模、省劳模及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党员、老红军等实行优惠政策,同时设立忠烈魂纪念壁葬,长期向抗战老兵免费提供,主动分担民政优抚工作。
与此同时,秉承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经营理念,墓园大力开展惠民殡葬项目,为丧户免除五项基本殡葬费用,大大缓解了老百姓“死不起”、“葬不起”的社会诉求,真正体现了替政府分担、为群众减负的理念,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在班子成员的带领下,靠着规范有效的管理模式,龙山墓园提升着自身的专业和质量,也维系着为民服务的态度和温度,点滴细节之处的人性化举措,都达到了“使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的效果。
将逝者骨灰放置于环保可降解的骨灰罐内,深埋于美丽的花坛之下,骨灰坛经一段时间自行降解后,让逝去的亲人回归自然,与大地共存,最终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便是被称为“无碑深埋”的一种生态安葬方式。
近年来,随着绿色、环保的殡葬理念逐渐流行,人们开始在殡葬的同时更多地考量生态价值,注重人与自然的互融共存。龙山墓园紧抓中央及省市委推进殡葬改革的有利契机,在市民政局党组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墓园土地资源紧缺的实际情况,加快绿色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葬法向节地生态葬法转变。
结合民间习俗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他们为安放逝者总结出了一套冥礼仪式,使仪式更具文化内涵;推动“1350工程”,提供1万元以内的公益节地葬、3000元以内的壁葬、500元以内的可降解骨灰生态葬以及免费的绿色生态葬,不设门槛,面向全社会开放;每逢清明、七月十五等祭扫节日,积极宣传倡导低碳、环保的文明祭扫新方式;专设鲜花兑换冥币处,正确引导群众以鲜花祭扫等文明环保的方式祭奠已故亲人。种种倡议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魂系生态、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绿荫后人”的理念也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如今,在龙山墓园的花坛葬、草坪葬、树葬、壁葬等墓区,让已逝故人在青山和树木的环抱之中安息,已成为众多逝者亲属的选择。
近年,龙山墓园屡获“民政系统优秀单位”“双拥先进单位”“精神文明标兵单位”“突出贡献单位”等嘉奖。
正因为一碑一文将永驻,一草一木皆有情,所以他们才格外用心,将墓园背倚的青山绿水,打造成了无数情感记忆的存续之处。步入这座园林,目之所及的每一片静谧,又何尝不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责编 张丽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