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名疏记》首演观感
山西省晋剧院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于2020年7月20到22日在太原青年宫演艺中心推出新编晋剧《名疏记》。根据防疫防控要求,剧场观众上座率未过半数,但观众的叫好和掌声依旧热烈。广大戏迷们在久违的梆子声中,接受了一场发人深省的廉政教育,在灵魂深处接受了一次洗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尊重与思考的态度,多次提出挖掘与借鉴历史经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形成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借鉴观。山西省晋剧院推出的《名疏记》正是这样一部以史为鉴的廉政剧目。
作为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晋剧《名疏记》剧本同时也被列入原文化部剧本扶持工程入选剧目。《名疏记》讲述的是清代山西兴县名臣廉吏孙嘉淦不畏险恶,犯颜直谏,向乾隆皇帝上书《三悦一弊疏》,查贪官、整修河道的故事。
乾隆皇帝即位之初,阿谀之风盛行,朝中权臣福敏、巴泰与朱藻沆瀣一气,造“假龙靴”,建“龙靴亭”曲意逢迎,谄媚圣上。山西直臣孙嘉淦对此忧心不已,于是他直言敢谏、不畏权贵、捍卫正义,乃修《三悦一弊疏》上奏。岂料孙嘉淦一腔肺腑之诚却招致龙颜震怒,被贬谪于顺义领修城工。孙嘉淦仕途不顺却依然初心不改,他修河道、查贪腐,救民于水火,凭借一腔正气与朝中奸党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正邪之争。最终,乾隆皇帝幡然醒悟,可见这“一弊”的危害性之大,孙嘉淦切中了历朝历代兴衰的要害。乾隆将他的奏折宣读于朝堂之上,与众大臣共勉,将“御靴亭”改为“名疏亭”,并立碑文《三悦一弊疏》以警示君臣。
历史剧中现代性与思想性的融合
新编历史剧是戏曲文学中的一种创作类型,往往是通过“借古喻今”的方法来演绎一种社会现象,展现“人”与“文化”的双重哲理,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更受到戏迷观众的青睐。
孙嘉淦作为康乾年间为数不多的敢言直谏的名臣,他提出的“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切中时弊,一针见血,受到乾隆皇帝赞扬。《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晋剧《名疏记》的剧本由曾获得原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大奖的国家一级编剧党小黄担任。编剧借用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展现了廉吏与昏官之间的对峙,引发人们对黑恶势力的批判。剧中,孙嘉淦一直处于谏言被贬,女儿被刺客误杀的被动局面,但依然没有动摇他的初心。他坚持捍卫正义、冒死为民请愿的信仰,这样的创作主题思想与当下我国文艺创作所倡导的以人民中心的创作理念相契合。山西省晋剧院的创作团队用敏锐的嗅觉,抓住了《三悦一弊疏》的思想内涵,用这个主题来贯穿全剧,这不仅是简单的古为今用,更透视出编剧的创作理念。以历史照进现实的视角,让观众在历史中找到一种新的审美体验,进而产生共鸣,以此来拉近戏剧本身的空间感与历史感。
传统戏的回归与程式虚拟的再现
戏曲艺术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程式性与虚拟性。程式与虚拟的运用,在唱、念、做、打的创作中皆有所体现。晋剧《名疏记》中,崔向英、张世波二位导演大量继承了晋剧主体程式,将真实的历史人物、经艺术提炼重现,运用现代化的舞美、音乐手段,软硬景结合来体现虚拟与写意,成为该剧的亮点。在音乐创作中,刘和仁、刘和耀二位老师为故事发展,人物情节转变设计了专门的以梆子腔曲牌为主的程式套路,节奏明快。为更好地塑造孙嘉淦的人物形象,将山西民歌《羊倌歌》融入剧情,把晋风晋韵发挥到淋漓尽致。在舞美呈现中,以传统、简洁、干净、大气为主基调,采用写意与写实相互结合的手法。其中,舞台上用相当大的一块黄绸布,通过几位演员的走位来表现剧中老百姓遭遇洪灾的惨烈场面,导演把虚与实的结合运用到了极致,场面可谓相当震撼、感人。
深入挖掘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与历史名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华民族快速发展的今天,学习并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尤其要重视历史借鉴。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对文艺创作而言,挖掘本土原创不单是对本土人文和艺术的助推,还涉及到地域文化与地域艺术等诸多方面,也关系到本土文化的推广和文旅融合的深化。
用山西人讲好山西故事,更能凸显地方文化的历史厚重与深度。山西省晋剧院正是秉持着这种原创精神,组建了一支优秀的主创团队:该剧导演由国家一级导演崔向英、张世波担任,王鸿乐担任导演助理,我省著名国家一级作曲刘和仁、刘和耀担任作曲和配器,我省著名舞美设计师马步远、国家二级舞美赵明柱担任舞美设计,国家一级舞美贺林燕担任服装造型设计,李宾、渠建文担任灯光设计。剧中孙嘉淦由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马玉楼的徒弟、国家一级演员李建清饰演,她是晋剧丁派神韵的传承者,其他演员均由晋剧院青训班成员担任。主创团队多次组织研讨会并赴孙嘉淦故乡实地采风,对当地人文、历史等相关史料进行深入了解。因此,在整体的舞台呈现上,该剧更加具有山西地方色彩,晋剧风格鲜明,艺术再现了孙嘉淦这一人物形象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热情歌颂了他忠诚正直、不畏强暴、不计名利、勇于牺牲的为官做人的优秀品质,和乾隆皇帝“小人易得,铮臣难觅”的明君思想。《名疏记》的首演,让孙嘉淦的廉吏名臣形象成功地树立在百姓心中。
山西省晋剧院院长白雁鹏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山西五千年文明发展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省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深入挖掘能吏廉政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丰富发展三晋文化是时代赋予晋剧的使命。作为山西晋剧艺术的排头兵,山西省晋剧院领导班子本着尊重艺术发展规律,以培养和后备力量的补给为战略方针组建了青训班,并运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打磨出一支朝气蓬勃、业务规范、专业素养均衡,并具有小人物大奉献精神的专业团队。
《名疏记》的创排不仅对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山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清廉榜样为标杆,以历史为镜鉴,筑牢信仰之基,树立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的好风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中,素有重视记录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的传统,总结历史经验、历史规律,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取舍、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历史中获得的爱国主义、民本思想、忧患意识等治国思想与方略,是我国历史上许多重大时期社会变革的精神源泉。该剧以史喻今,弘扬清风正气,歌颂正能量,符合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要求,对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勤为民、勇担当、正廉洁的履职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作者:山西省戏剧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武超)(网易山西 张敏 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