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子底村,位于阳曲县东南,是解放太原的重要支前老区。近年来,店子底村坚持将精准扶贫与全域旅游相结合,通过打造支前“红色游”,以“游支前村、观支前馆、走支前路、上支前课、吃支前饭、体支前情”为主题的支前系列游,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休闲体验旅游不断融合,“红色店子底”品牌效益迅速显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拉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到2019年底,店子底红色旅游已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走出一条红色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成为知名的红色旅游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如今,店子底村“红色旅游+”的脱贫致富格局基本形成。
店子底村辖店子底、北岭坡、南岭坡、磨石、汉岭、王家岭等六个自然村,共有334户、738人。2014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149人,贫困户人均收入仅2096.59元,村集体基本没有经济收入。在脱贫攻坚中,店子底村成为知名的红色旅游村、美丽宜居示范村,2018年底,全村累计有71户14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9.8%降至0.27%,贫困户人均年收入10080元,村集体收入78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店子底村生态好、民风淳,干部群众对党的感情很深。老一代店子底村群众为解放太原支前有16名青壮年牺牲,38人负伤。在店子底村,至今还有许多当年支前的遗存,流传着许多支前故事。全县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在村支部书记石狗拴带领下,把好政策变成真行动,该村制定了“宜居、宜游、宜业”三规合一的脱贫规划,在太原市交警支队、县国税局、文旅局等帮扶单位帮助下,店子底村建成全国第一家村级“支前纪念馆”。2016年,该村投入专项资金165.8万元,建起了红色讲堂,完成了柏油路户户通、通讯、水、电、停车场、支前小院、支前客栈、支前餐厅等基础设施建设。村支部主动联系县委党校,县委党校帮助该村推出了“红色店子底”精品课程和教育体验活动,设计了重温入党誓词、听支前教育课、走支前路、听支前故事、吃支前饭、观看《支前洪流》等系列教育活动,推出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体验主训课程。县委党校还把县里、市里的学员们带到村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经过最近两年发展,店子底“解放太原支前纪念馆”,已成为太原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如今,省市县许多单位的干部职工都来店子底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接待人数超过10万人次,高峰时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日均500人以上,成为太原市的一张红色名片。
红色旅游带动了绿色发展,村里将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乡村采摘融为一体,利用村里土特产无污染、无公害的优势,从2016年开始,店子底村先后注入扶贫资金600余万元,建成了130亩拱棚和暖棚,按照“村里建,贫困户优先租”的原则,60余户贫困户租赁种植,保证每个贫困户都分到一个棚,每个棚年均收入可达2万元,贫困户的脱贫就有指望了。同时还引进新品种,改良了原来的老果树500亩,葡萄树400亩,杏树200亩。在支前纪念馆门前广场上搭起支前市场,15个摊位免费为村民使用,自家出产的土特产过去卖不动,现在供不应求,就连周边几个村的小米、葡萄、苹果、蜂蜜、西红柿、鸡蛋都在村里市场上卖。2018年,店子底村通过红色旅游,销售小米1万余斤,水果12万余斤,鸡蛋1万多斤,蔬菜10万余斤,增加农民收入120多万元,有的农户连家里的咸菜也都卖完了,家家户户都从红色旅游获了利、得到了好处。村里还举办了“回村采摘”“回村过年”大型活动,支前品牌也初步打响。过去只会种地的农民,现在变成能叫卖、会精打细算的买卖人,传统的农业变成讲究品味、讲究质量的商品农业。
就连贫困户孔双喜也多了几喜,变成孔全喜了,他家里种10亩地、3亩苹果、还有一个大棚。平时忙农活,一看见有客人来,就带着自家的土特产去赶集。最多的时候,一晌午就卖了300元的菜钱。2017年,村里还帮助孔双喜办了个农家乐,他平时更忙了,日子过得忙碌又充实。去年,孔双喜一家人均收入达到9500多元。日子越过越好的他,笑口一直合不拢!还说,自从脱贫攻坚以来,支前的劲头又来了,村里头一年一个样,荒山沟变成了金窝窝,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还是共产党好,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现在的好生活。
村民黄石玉说:“过去苹果、杏拉到太原,路子远,消耗大,卖不出去就烂掉了,一年收入一、两千。现在,地里搞采摘,每年收入万把元,翻了好几倍。村里的杏,出去卖1元,采摘卖到2元,还不够卖。靠这些收入,我家就能脱贫了”。
经过脱贫攻坚,群众的口袋富了,腰杆硬了,底气足了。现在,来到店子底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有一种回归自然的乐趣,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更能让大家受到一次红色教育的洗礼。这些,在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如今店子底村,村民富、村子美、村风正、集体经济强、人人都有幸福感。
正如村支部书记石狗拴所说,“沿着党指引的方向,撸起袖子加油干,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