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被称为“三晋首邑”,而位于阳曲县的青龙古镇,正是坐落在这三晋首邑的咽喉要道之处,是一处集军事、古建、园林、庙宇、祠堂、古道地道于一体的北方明清古建筑群。
青龙古镇依傍108国道,东与阳曲县城连接,西与尖草坪区为邻,北端有原太高速公路杨兴河特大桥;南与北同蒲铁路平行相对,是北京-大同-五台山-太原旅游黄金线路的必经之地。
由于此地青蒿(一种药材)茂盛、水资源丰富、清泉终日喷涌不息,故仿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文、西武布局建造了东首文昌祠、西端龙王庙,又在北端凤头寨修筑了奶奶庙,形成北龙南凤、龙凤呈祥格局。镇内原有祠庙十余处,现关帝庙、文昌祠、龙王庙、泰山庙、河神庙等保存较完整。
历史上,从17世纪开始,一条神奇的商路贯穿了南北,从武夷山起始,历经万里,穿越中、俄、蒙三国,是一条涵盖了茶叶的生产、制作,运输以及销售之路,史称“万里茶道”。而今,我们称呼它为太原道。
由于青龙古镇地处太原通往雁门关的溪谷要冲,古镇旁的杨兴河,曾是宋代杨家将的驻地。万里茶道的兴起,让这座铁血的边塞重镇,成为了著名的商贸集市,也是太原道上最关键的重镇之一。
明初,随着“开中法”的实施,太原的商业发展进入一个飞速起步的阶段。(“开中法”是明代基本经济制度之一,是仿照元代的盐制建立起来的,其是为了适应明初防患外族部落的侵扰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后来逐渐成为了明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之一。)
据传,原来在不远处耕田为生的王家便是从这个时候起步的。身为外乡人的他们看准了青蒿嘴的极佳风水,便在这里购置地产发展经商,借助“开中法”的便利条件迅速崛起,成为晋商集团化的一员。康乾盛世的100多年时间里,王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不但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家中字号商铺分布全国,还有多人在朝中为官。其家族所营建府邸在当时叫人颇为艳羡。
实际上,原名青蒿嘴的青龙古镇之所以会变成现在的名字,也是因为嘉庆年间边关不稳,王氏家族的王绳中(出生于乾隆八年)主动为大清捐银百万两,解决了朝廷的部分军饷,嘉庆皇帝念其忠诚,于是偿赐“百万绳中”匾额和绣有“青龙”图案的大旗的缘故。
青龙镇的王氏家庭为太原王姓族内最为兴旺的一支,仅清朝至民国期间,历任官职中三品有3人,五品17人,七品(县级)100余人。
作为北方重镇,青龙古镇也是太原首邑,被誉为“并北第一镇”。古镇原有建筑规模宏大,连绵不断,错落有致、筑有永和堂、静观堂、永庆堂、德润堂、锡福堂、纯茹堂、梦楼苑、佛荫楼、三级楼、懋德楼、静安园等,历史上曾有慈禧夜宿青龙花园、闯王避难坡等史实以及龙滚珠、海眼众多传说。
古镇保存着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所有记忆,走进青龙古镇,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追忆旧时时光,探索过去人们的生活情景,未来,承载着古代建筑精华的青龙古镇,将向游客展示更多晋商人的智慧和古太原的繁华,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踏足这里,发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