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大“工程”上持续发力
——阳曲县全面加速建成小康社会
自2018年率先成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以来,阳曲县在近三年的发展中持续发力,产业转型项目齐头并进,经济指标稳中向好,乡村振兴取得突破性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十四五”提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围绕小米产业夯实农业基础
阳曲县清风良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该县泥屯镇泥屯村,是一家小米种植的龙头企业,也是脱贫攻坚的典型企业。
多年来,“清风良业”合作社在阳曲县委、县政府及当地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阳曲小米为主的杂粮产业,极大地助力了全县的脱贫攻坚。
合作社负责人吴翠萍介绍,清风良业每年种植小米1500多亩,平均亩产500斤,年产75万斤,带动周边农户3000多人种植,直接收益达98万元。同时,合作社的小米、荞麦、高粱三种农产品全部通过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小杂粮种植面积累计2000多亩,共带动泥屯镇2000多户农民实现增收。
据了解,从2017年开始,阳曲县的谷子、小米等作物价格持续每年上涨,实现了当初的每斤谷子1.8元、每斤小米3.5元到现在的每斤谷子3.6元、每斤小米6元。
与此同时,全县连续三年谷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年产量4000万斤以上,极大地改变了全县的农业产业结构。
实际上,阳曲县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小米种植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针对以前“质量好、品牌弱、价格低”的问题,阳曲县有的放矢,重点实施“创牌子、调结构”,推出区域公共品牌“阳曲小米”,探索运用新型电商、直播等方式,有效提升“阳曲小米”品牌影响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阳曲小米”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阳曲也成为了阿里巴巴集团“一县一业”项目山西省首家合作县。得益于此,“阳曲小米”价格普涨,农民直接增收4000多万元。
下一步,阳曲县将继续围绕小米产业,扩大规模,提质增效,推动县域经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
围绕新型产业盘活全县经济
经济发展,农业是基础,工业产业是“车头”。对于一个急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的县而言,更是如此,尤其是新型产业。
为了使全县工业产业实现顺利转型,进而带动其它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近年来,阳曲县大力引进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医药业等行业企业,一改以前焦煤、水泥等传统行业企业的“垄断”局面。
高性能碳纤维,是阳曲县一家名为“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工业产品,一根这样的碳纤维,却只有头发丝的1/10粗细,但拉伸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而比重仅有钢的1/4。在工业界有“黑色黄金”之称,在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中具有重要用途。
这只是阳曲县工业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几年,在产业转型上,阳曲县不断打破单一产业结构,坚持走多元、高质量发展。从2017年至2019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数分别为27、34、42家。新产业、新项目迅速增长,一二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其中,先后新增了钢科碳纤维、喜跃发彩色沥青、国新能源天然气、中广核、鑫拓煤机、昊瑞机械、博奥检测、华普检测、大福通、万事兴,以及和仁堂、振兴制药等一大批新型行业企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期间,阳曲县加快推进焦化、电解铝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非煤产业增加值比重接近88%,万元GDP能耗下降3.2%。2018年,全县共淘汰7家僵尸企业,提标改造焦化、水泥等一批传统工业企业,14家新能源企业入驻,4家企业进入“新三板”项目库,破除了对传统产业的依赖。
2019年,阳曲县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20家,位列太原下辖三县一市之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5500多平方米新政务服务中心投用,累计办件量同比增长近7倍。在太原市率先举行优化营商环境暨第三方评价活动,社会各界满意度评价达9.09分,极大地推进了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实施重点改革,积极盘活资源,全年列入省级项目管理库的42个转型项目;盘活低效闲置厂房40多万平方米,落地项目40个;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发放承诺制告知单30份,办结承诺事项9项;成功引进世界500强太平洋建设集团;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8个,总投资超过207亿元。
围绕改善民生提升生活水平
新型农业和现代工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阳曲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然而,这还不够。小康社会意味着全方位发展,直接体现在民生的改善和提升上,也是小康建设的硬性指标。
对此,近年来,针对全县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阳曲县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惠民工程”。
偌大的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宿舍楼,标准规范的餐厅,音乐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和微机室一应俱全。这是位于阳曲县大盂镇的阳曲县首邑学校。这所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全县贫困户家庭。
本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宗旨,学校对所有学生实现学习、吃住全免费。
据了解,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学生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2017年,阳曲县委县政府创新办学模式,以安排贫困户子女到校、撤并零散的教学点、重组县域教育资源的方式,将全县10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的贫困户子女、零散学生和零散教育资源集中在公共服务成型、办学条件标准的首邑学校,享受优质的管理和教育服务。
目前,该学校在校学生552名,其中留守学生340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95名,占全校总人数的53%。
教育是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同等重要的,还有医疗。“政府医改多投资,群众看病少跑腿”,这是阳曲县补足医卫短板的重要措施。从2017年至2019年,阳曲县先后投入了500万、1631.55万、2396.9万的医改资金,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
同时,组建医疗集团,出台一系列改革方案,投入大量医院人员经费,并改造环境设施、设备购置,增加大中专学历村医,有效保障了各乡村看病就医的医疗环境。
不仅如此,阳曲县还把农村改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县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注重质量、示范引领,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原则,每个乡镇确定2至3个示范村,每个村确定8至10个示范户,分批分期组织乡村干部、村民代表观摩学习示范村、示范户的改厕经验,通过示范户的典型作用和辐射能力,推动改厕工作全面推进。共改造厕所一万多座,受益群众达十余万人。
现在的阳曲,呈现出了风景优美、生活幸福、产业发达的良好局面,面向“十四五”,有望在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再次实现新的突破。
来源:新华财经
(网易山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