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邑学校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了!”2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太原市阳曲县首邑学校光荣上榜,这一好消息传出,立刻在“朋友圈”刷屏。
平展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整洁的食堂……首邑学校是阳曲县最漂亮的校园。
首邑学校创建前,阳曲县贫困山区的教育资源比较分散,多采用复式教学,一名教师往往同时教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教育教学比较薄弱。2017年,阳曲县委、县政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落实“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防返贫”战略,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更加均衡的教育,改建起了这所九年一贯制的教育扶贫学校。
阳曲县重组县域教育资源,首创了教育扶贫新模式,由首邑学校吸收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及单亲、留守儿童,提供全免费、全封闭就读服务。学生的四季校服、宿舍被褥及公寓用品、学习资料、文具,乃至伙食费、每周往返交通费和接送费,都由县委、县政府按照每生每年5000元兜底支付。
如今,首邑学校学生已由2017年的110人发展到627人,其中贫困学生占46%,留守儿童占51%。学校聘用的生活教师、厨师等员工,全部为经过统一培训的贫困学生家长。学生在校就读费用全免,家长在校务工赚钱贴补家用,更多的家庭能抽出时间和精力外出就业,增加了贫困家庭的工资性收入。
“马上春天了,孩子又长了一截,该给他添春装了……”28岁的王丽红是五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她所说的“孩子”其实是班里的一名孤儿,常年住校。每周五,其他孩子都坐校车回了家,“孩子”则与另外十几名同学留守学校。
作为班主任,王丽红担负着照顾他们的责任,辅导作业、照顾饮食,既是老师,又是“妈妈”。
其实,王丽红只是个年轻的母亲,孩子才两岁,为了同时照顾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她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还将母亲从老家请来帮忙,平时给自家孩子买什么零食,她都会给班里这些孩子留一份。
王丽红老师并非个例,在首邑学校,老师没有双休日,平常在校与学生同吃同住,周五送学生回村已是满天星斗,周日接学生返校又要补齐课程,仅有的周六还需要陪留校学生。
有的贫困留守儿童体质差,父母不在身边,生了病,老师还需要在一旁精心照料,有的孩子生病吐脏了老师的衣服,他们也从不计较。
为了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学校还组织全体教师大家访,教师足迹遍布全县10个乡镇50多个自然村,受访的贫困户和单亲、留守儿童累计达700余户。
看到有的女生在家没有独立卧室,老师便指导家长为孩子开辟出一间小屋;有的家长是精神残疾,校方便联系有关部门提供“对口”帮扶。有一名孩子与奶奶相依为命,而奶奶患有白内障,学校便多方联系帮老人治疗……
在学校的孩子心中,这些老师就是妈妈爸爸。
9岁的文文经过一年的拉丁舞学习,已是学校小有名气的拉丁舞高手。
拉丁舞、高尔夫、滑板、跆拳道……很难想象在这么偏远的学校,居然有如此时尚的课程,而这些课程都是在爱心人士帮助下,校方为孩子们开设的。
学校刚成立时,虽然有体育课,但受条件限制,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学校联系爱心人士,为孩子们引入了篮球、拉丁舞、高尔夫、滑板、跆拳道等文体课程。
这些以往只在电视上见过的活动,让孩子们大开眼界,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走向教育均衡。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很多来自山区的孩子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的孩子刚到校时,甚至一周才洗一次脚。学校通过每日三读励志信,建立学生成长册,学生生活行为养成的“三大步”教育,帮助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此外,学校还开设德育超市,鼓励学生用个人努力获得德育币,来换取学习和生活用品。渐渐地,孩子们的形象从邋里邋遢到衣物整洁,从怯懦不语到大胆表达,从自闭孤立到阳光向上,已经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帮扶一生、脱贫一户、致富一家”,首邑学校的创建推动了精准脱贫。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培育,学校的扶志、扶智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2019年,该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校领导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此次再获殊荣,学校教师的信心受到莫大鼓舞,大家更加坚定了教育扶贫的初衷。(网易山西 白金 赵江芳)(来源:阳曲微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