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剧院是省内规模最大,历史传承悠久,艺术底蕴深厚的国有文艺院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行当齐全,阵容强大,实力雄厚。成立于一九五二年。剧院下属演出一团、青年团、演出团。
山西戏曲渊源悠久深厚,被誉赞为“中国戏曲的摇篮”,晋剧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数百年来,薪火相传,名伶辈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作为剧院奠基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和精神财富,是剧院流派传承、创新发展的鲜明标识;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冀萍等著名艺术家是剧院发展史乃至晋剧发展史上优秀的代表;栗桂莲、孙昌、宋转转等一大批后起之秀,已然成为晋剧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近年来,又涌现出一大批青年优秀艺术人才成为演出骨干,为弘扬传承晋剧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晋剧表演艺术不仅以激越粗犷、圆润工细的唱工取胜,而且运用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髯口功、水袖功等特技绝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特有的传统技艺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打磨,成为晋剧表演艺术的精华。
剧院建院以来,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代表剧目有《 打金枝 》《富贵图》《桐叶封弟》《大脚皇后》《空城计》等,影响广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多次晋京演出中,创下“九进中南海 ”的纪录,赢得业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亮相,为山西争得了殊荣。
近年来,推出了《巴尔思御史》《红高粱》《党的女儿》《日昇昌票号》《孝庄长歌》《雄关娘子》《名疏记》《阳光下的红丝带》《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剧目,为山西戏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在历年艺术创作和演出评比中,剧院在“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金唱片奖”“白玉兰奖”“杏花奖”等国内重要评奖中均榜上有名。
2006年山西省晋剧院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2011年被中宣部、文化部确定为保留事业性质的国有文艺院团;2014年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单位,并被文化部、人社部评为年度先进集体;2019年荣获山西省科教文卫系统“五一劳动奖状”;2020年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2人。
晋剧是山西第一大剧种,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第一大剧团。奋力把剧院建设成为戏曲生态保护基地、剧目创作领军基地、优秀人才集聚基地、晋剧传承示范基地,推出具有时代特色、山西风格、国家气派的优秀作品,传承弘扬戏曲文化、繁荣山西艺术创作、塑造山西文化形象,既是晋剧院的历史荣光,更是晋剧院的时代担当。
剧情简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一经上映便轰动全国,点燃了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热情,成为一部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精品力作。并给大家留下了一曲脍炙人口、传唱至今的优美旋律《人说山西好风光》。
八十年代,党中央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第二代“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继续延续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就地取材办起了水泥厂,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是全省乡镇企业中的一面旗帜。
由于花岗村水泥厂年久失修,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此事一经电视台曝光,立刻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责令停产整改,在以水泥厂为龙头产业的花岗村掀起了轩然大波。挂职锻炼的副县长高思远为了改变花岗村的现状、建设一个以绿色生态为主要生产业的新家园,主动辞职返乡,担任了花岗村的党支部书记,毅然关闭了污染严重的水泥厂,引起了自己的父亲、老支书高创业等人的极度不满,一个幸福的家庭由此陷入到“冷战”甚至是对立的状态。在以高思远为代表的第三代年轻人和新老党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新的龙头产业酿酒厂终于站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新的起跑线上。
在三代共产党员、三代“年轻人”不懈努力下,“建设绿色生态家园”逐渐成为花岗人的共识,新的龙头产业在艰难中诞生,随着花岗村的老酒走出国门,随着绿色生产链的不断开发,“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终于理直气壮地再次唱响“人说山西好风光”。
主创简介
编剧:张晓亚
总导演:冉常建
执行导演:肖桂叶 孙昌
音乐设计:刘和仁
作曲(编配)、指挥:刘和跃
舞美设计:李威 赵明柱
舞美设计助理:李丹鹤 吴檬
灯光设计:马路 渠建文 李宾 陈勇
灯光设计助理:陈勇 董子谊 王梦琪
舞美监督:刘志刚
服装造型设计:贺林燕
舞蹈设计:赵霖
武戏设计:闫红伟 刘红亮
琴师:刘和仁 宋娟
鼓师:陈跟东 张智锋 张成明
演员简介
媒体报道
演出信息
演出剧目:现代戏《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演出时间:2021年7月7日19:30
演出地点:青年宫演艺中心
演出票价:280/180/80元
票务热线:0351-5618088
(网易山西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