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阳高县水保生态建设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持续实现增绿增收,三晋大地上,一幅生态治理的壮美蓝图正在绘就。
阳高县作为一个小小的缩影,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折射出近年来山西生态文明建设发生的精彩蝶变。
2021年末,阳高县荣获2021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阳高大泉山是新中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发源地。66年前,毛主席为阳高县大泉山水土保持先进经验的调查报告亲拟题目《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并加了按语,大泉山由此成为闻名全国的水土保持先进典型。
“我们小时候,是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旱天渴死牛,雨天水土流。”85岁的老党员张有旺一直生活在大泉山村,可以说是看着大泉山发生巨变的。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经过多年的艰苦实践,大泉山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探索创造出了挖鱼鳞坑、修水平阶、建土谷坊、筑沟头埂、筑沟边埂、修引水渠、建沉沙池、建蓄水池的“八连环工程”,这一做法在全县广泛应用,形成了一整套治理水土流失、化害为利的有效措施。
1983年—2003年,阳高县列入海河流域重点治理县,20年时间先后治理小流域40条,治理面积320平方公里,打造了致富山、十二连山、元山等一批精品小流域。
2000年,阳高县被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重点县,21年来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累计完成小流域治理16.85万亩,水源工程641处、节水工程408处。
在实施好国家项目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克服财力困难,勒紧裤带抓水保,2013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资2亿元,完成了大泉山流域6万亩荒坡连片治理;2017年投资1.3亿元实施了长城沿线水保治理项目。
为保护治理成果,阳高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四荒”资源使用权拍卖工作的实施意见》《阳高县发展民办水保实施办法》《阳高县关于退耕还林、封山绿化实施意见》《关于执行阳高县人大<封山(沙)禁牧舍饲养畜决议>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
“如今我们这里漫山遍野绿油油,层层梯田花果树,条条翠柏林荫道,亭台楼阁景宜人,老百姓个个喜洋洋。”张有旺不禁有些激动。
截至2020年底,累计治理面积819.2平方公里,治理度达70.26%。
松林密布、花果满山,阳高县从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现如今四季有景、风光无限的生态花园。
近年来,阳高县坚持把水保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发展水保产业,一手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一手巩固提升治理成果。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农民增收与荒山荒沟增绿同步的新道路。
立足脱贫攻坚实际,大力发展以杏果为主的特色经济林。选择大接杏、仁用杏、文冠果、寒富苹果等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的林果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实施“人均一亩杏、脱贫拔穷根”的产业扶贫专项行动,出台发展生态经济林奖补政策,免费为种植户提供苗木、有机肥及果树修剪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水保治理的热情。
截至2020年底,全县发展“两杏”20万亩,仅杏树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为全县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同时,阳高县不断延伸杏果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目前已建成东小村、古城、王官屯等3个五万亩以上杏果经济林基地,建成绿苑饮品、中驰杏脯等50多家杏产品深加工企业,与京东、苏宁等多家电商建起了网上销售合作关系。
此外,阳高县还通过政策捆绑打包,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土保持治理,为水保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们投资1.22亿元治理荒坡、荒沟3000亩,建成多功能生态旅游区。”阳高县杏泉峪生态园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选说。
阳高县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四荒”资源使用权拍卖工作的实施意见》《阳高县招商引资办法》,通过走出去找市场、引进来办项目,使得北京、大同等多家实业公司投资阳高生态环境建设。运用PPP机制,县政府注资9457万元,吸引社会投资1.64亿元,完成沿古长城生态修复造林绿化项目2.5万亩,为水保生态建设开辟了新途径。
荒山绿了,百姓富了,2020年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7981元。阳高县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国家养生(养老)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真正成了宜居之城、康养福地。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才有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不断提升“颜值”的绿水青山,也为阳高县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提供了“美丽”资本。阳高县依托多年实施水保治理带来的良好生态,为发展康养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通过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旅游生态相结合的方式,十三五期间,阳高县引进项目68个,总引资达338.14亿元,其中入驻工业园区的项目达47家,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域旅游正在兴起,生态观光、长城文化、历史古迹、温泉度假、乡村旅游、二人台小戏、四季节庆等异彩纷呈,为阳高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十三五”末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8.9%。
以花为媒、以节促游。近年来,当地依托大片杏林等旅游资源,连年举办杏花文化旅游节、杏果采摘节系列活动,不断提升阳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有力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阳高县的实践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不会因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迟滞,反而更具活力,质量更高。
“实施大泉山等重点流域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下一步要将水土保持工作与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与发展畜牧业紧密结合、与发展经济林紧密结合、与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与建设美丽乡村紧密结合,多元化、多渠道开创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创造水土保持工作的新业绩。把阳高打造成宜居之城、康养之地、长寿之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阳高县县委书记丁国华说。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书写。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阳高坚持水土保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切实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也是提升山西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
(网易山西 白金 赵江芳 助编 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