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双新”“双减”的教育转型改革大背景下,基于“大语文”教学观和新教材的全面推开,太原市进山中学高中语文教研室的老师结合该校“走下讲台,共同育人,重在生成,自觉觉人”的“生态·智慧”课堂理念,以新课程标准为抓手,尊重课堂、集思广益,初步形成了以每一位老师的个人特色为前提,以学生自然生成为目标的“觉、醒、悟、行”的四字语文教学模式,即“觉目标、醒基础、悟素养、行实践”模式,努力构建“走下下讲台,共享课堂,觉醒悟行,自然生成”的语文课堂生态。
青年教师们在学校“生态·智慧”课堂模式的引领下,结合“觉、醒、悟、行”教学模式,用心设计,带来精彩的说课及教学展示。全体高中语文老师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观课议课,谈心得,谈感受,让思维碰撞,促教学提升。课后,青年教师们纷纷用反思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收获,在反思中进步、成长。
《荷塘月色》课后反思张巧娟老师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教材上的学习提示这样要求:多朗读,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重点学习作者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结合学校提出的“生态·智慧”课堂——走下讲台,共同育人,重在生成,自觉觉人”理念,对自己本堂课的教学有如下反思。课堂的诵读有情境,师生配合度高,真正做到了“走下讲台,共同育人”,这是较成功之处;当然更多的是不足,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刻,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点拨不到位,“通感”知识点的概念敲的不够响......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新课标要求的“基于情境,问题导向,高度参与,深度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过秦论》课后反思句小丽老师
这次说课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完成单元研习任务一“历史人物纵横谈”,全面认识评价秦始皇,充分体现“觉”的教学方法。在完成《过秦论》第一、第二教学目标之后,再落实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从基础积累到核心素养,体现“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在书上批注秦始皇的相关事件,然后又批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的形象,整节课都是学生在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醒”的教学方法。最后落实到语文写作上,让学生整理一份发言提纲,体现了“行”的教学方法。这次说课最大的不足是对说课的流程不够了解,以致于成了直接念稿子。
“觉、醒、悟、行”简而言之就是“觉目标、醒基础、悟素养、行实践”,这需要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劝学》课后反思杨锦老师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礼记 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提高修养。对于学习的思考,伴随人的一生。深度学习《劝学》,有助于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基于本单元教学提示和本课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劝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放下讲台、共享课堂的过程中,觉醒悟行、自然生成。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成长和升华,让我反思良多:教师和学生的朗诵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剖析细致、符合新教材大单元整合教学等新理念、注重引导学生深度思维。
在学生遇到问题需要思考时,不要急于求成,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大爱无言,静待花开!
“走下讲台,共同育人,重在生成,自觉觉人”,不只是嘹亮的口号,更是扎实的践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语言表达得体》课后反思郜瑜老师
语言表达得体综合性强,考题形式灵活多样,除语用题考查外,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在写作中能根据情境、对象,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因此这一考点在高三语文复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较强的应用性和现实意义,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本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1、基于情境,激趣导入。唤“醒”学生的热情,乐于主动学习。
2、分析考纲,明确考点。帮助学生“觉”考点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3、典型示例,方法归纳。这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我从历年高考真题、模拟练习中精选典型例题,制定学案后,课上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补充延展——发现规律,归纳方法。整个环节力求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4、巩固训练,提升能力。重实践,学生知“行”合一,方能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升。
我认为高三复习课应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并帮助他们尽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之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就这一节复习课,感觉还是比较成功。整体达到了课前的目标,整堂课始终是学生在活动,他们积极参与,深度学习。可惜的是,高三复习课容量大,要解决的问题多,如果能留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我再勇敢地放弃完成教学设计中的部分环节,再在某一点上深挖,可能会有更多预设之外的生成,学生收获会更大。
《伶官传序》课后反思梁润香老师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是高中语文选必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这一篇史论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行文特点,都堪称中学生学习的典范;对于学生养成关注细节,提高素养,树立理想等方面有着深远的现实影响。鉴于此,我确定了该讲课课题。
基于这次讲课,我深感自己课堂把控欲太强,一方面不敢也不肯“放手”给学生,另一方面急于求成,不能耐心、“慢慢”倾听学生的声音,没能锻炼学生自信勇敢完整地表达的能力。学习目标应是慢慢达成的,课堂板书应是慢慢生成的,语文素养应是一日一日慢慢浸润出来的。在“放手”中,充满的是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在“慢”中,有关怀,有虔诚,有诗意。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课堂学习应在闲庭信步中,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平等、和谐、智慧的课堂生态。讲课结束,对自身教材分析和课堂调节能力有了具体的总结,同时,对自己的成长也有了深刻的反思。最终懂得了:新课堂,当润物无声;青年人,须拔节而生。
(网易山西 黄晶 张丹丹 通讯员 郜 瑜 助编 贺小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