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开学以来,上海儿科医院迎来了一波就诊小高峰。据悉,从上周开始出现发热的患儿猛增,门诊量较9月1日前增长了30%;周末就诊高峰期单日挂水病例可达900例。
9月13日上午10点,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预检处始终有7到10名儿童排队测温。而开诊2小时内,共有90多位儿童挂号,全是发热。
10点半以后,患儿人数越来越多,发热急诊将3个诊室增加至5个。有患者等候了45分钟后看到了医生。
根据复旦儿科医院数据显示:近期儿童发热主要集中在甲流、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其中,甲流单日检出达100多例,较9月1日前增长了30%。周末就诊高峰期,单日挂水人次可达900人。
支原体肺炎虽然症状上和普通感冒或流感十分相似,但它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病原体,所以,不少家长如果初期没有引起重视,自行购买感冒药或消炎药给孩子服用,不但不对症、没效果,还会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医生建议,孩子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尽早就医,在发热24至48小时内用药效果较好。
近期,大中小学陆续开学,根据既往传染病的流行规律,秋季开学后可能会出现传染病流行高峰,流感、水痘、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形成聚集性疫情,为此,山西省疾控中心也发出了卫生防病小贴士。
秋冬季要注意预防流行性感冒。流感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密度高的场所容易发生。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可通过与患者共同进食、接触患者飞沫、接触患者玩具、毛巾等物品感染,小学、托幼机构也需要注意预防。手足口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口腔、手、足及臀部等部位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
诺如病毒在秋冬季呈高发态势,极易造成学校、托幼机构等单位的暴发。最常见症状为呕吐、腹泻,儿童呕吐症状较为明显。
水痘传染性强,在幼儿园、小学经常发生聚集性疫 情,可通过飞沫或接触污染物品而感染,患儿可出现发热、皮肤和黏膜红色斑丘疹、疱疹等症状。
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勤洗手、不揉眼、毛巾和脸盆要单人单用的个人卫生习惯;不接触他人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不触摸治疗使用过的医疗器具;不与他人共用眼部药物、眼部化妆品和其他可能接触眼部的药品或用品;不采用集体滴眼药水的方式预防眼病;公用水龙头、电梯扶手、门把手、电话、用具、玩具等要定期消毒;接触电脑键盘后要洗手,切忌揉眼搓脸;如眼部有不适,最好不去游泳池、公共浴室等公共场所,尽早就医。
助编: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