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名师的引领,名师工作室是名师发展的摇篮。为了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为了更好地发挥专家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3月13日,刘文丽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于中北大学附属学校多功能室隆重举行。太原市教科研中心主任钱学锋,市教研员成艳斌莅临指导,中北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张志岗,工作室主持人刘文丽,工作室核心成员以及其他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参加本次活动。
中北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张志岗讲话。
张副校长表达了对刘文丽名师工作室成立的喜悦与对市区教育局的感谢,接着宣读了会议精神并阐述了工作室成立的意义与具体目标,最后对工作室提出了期望,期望工作室的成立能为尖草坪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助推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工作室主持人刘文丽致欢迎词并发言。
刘文丽老师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及老师来到汾河之畔,二龙山脚下———中北大学附属学校,并对太原市尖草坪区教育局搭建了这样的学习平台表示感谢,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深感责任重大,工作室担负着培养名师的重要使命,其中名师培养是点的凝聚;团队引领是线的延伸;共享智慧是面的辐射。点线面的结合一定能使工作室成为培养名师的摇篮,优化资源的基地,展示成果的舞台。刘老师的讲话体现了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的责任和担当,学员们深受鼓舞。
第一个课例是由工作室成员杨晓宇老师执教的《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课堂创设了有趣的大情境,从帮助李叔叔和工人叔叔们绘制校园平面图开始,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大任务,灵活使用教材范例,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并尝试进行资源整合,让学生充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有认知矛盾的产生和需求下,将课堂引向深入。课中,杨老师立足新课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中北大学校园平面图推荐美景美食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辨认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能用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孩子们乐于分享,大胆表达,学习的热情洋溢课堂。
第二个课例是由工作室成员刘婷婷老师执教的《近似数》。课始,通过播放两会热点视频,带领学生分析数据初步认识近似数,再类比延伸至不同情境中的数据进行交流,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近似数”,然后借助“数轴”通过调整和重组,沟通“距离”和“四舍五入”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又通过深入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经历知识的再创造,最后在交流、表达、反思、内化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刘老师的课注重问题引导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循循善诱下悄然完成知识的传授,课堂节奏流畅自然,学生参与度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第三节课例是工作室成员刘婧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的认识》,刘老师从回忆曾经学过的数和运算有哪些?简单的谈话引导,既明确了新内容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又有利于学生确立合适的新知生长点,形成主动探求的主动心向。探寻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以活动为导向,整个过程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交流中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发生了碰撞。最后设计的猜数游戏将课堂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状态中引发深度思考,进而认识因数与倍数的特征。刘老师这节课落实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的理念,实现了深度教学。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课堂展示后,活动进入研讨环节。
太原市教科研中心钱主任肯定了三位教师在使用教材、分析教材时都能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蕴涵的隐性资源,实现对教材的再思考、再创造。其次,钱主任指出单元整体设计很重要,课堂中的任务设计要基于单元视角,设计任务联系生活实际并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希望老师们能关注到学情,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更要吃透学生。
太原市教科研中心教研员成老师对三位老师的讲课做了精准点评,提出首先要关注教学的准确性,基于什么视角下对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引领性问题,带着疑问高效达成学习目标!另外,一节高效课堂的实现不但要关注教材,更重要的要关注学生,给足学生思考空间,展示学生研讨成果,发现问题,及时对学生的疑惑进行精准指导!培养学生从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的能力。
刘文丽老师以三个词对研讨活动作总结发言:一是内化领悟,参会学员要汲取点评之精华反复研读指导,做课教师要针对专家点评深入反思,力求突破,学必有思,思必以写的形式呈现。二是实践内化,每位学员要认真领悟回去亲自上一节课,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是大胆尝试大单元设计,找到单元中相关课的共同素养点,将核心推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渗透。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当大家因一个共同的理想而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思想会因碰撞而精彩,他们的智慧会因交流而深刻,他们的教育会因示范、引领、带动、辐射而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网易山西 郗艳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