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65岁的男性患者在太原市人民医院晋源院区体检,因为做了胃肠镜检查,避免了一场人生灾难的发生。这位患者在医院内镜中心,行肠镜时发现结肠存在20多枚息肉,其中1枚为2.0*2.5cm巨大粗蒂息肉堵塞了大部分肠腔,而且在NBI下放大内镜下观察息肉头端部分血管呈不规则改变,有癌变的可能。
众所周知,结肠息肉分为炎症性、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几率。结肠息肉从腺瘤演变为大肠癌,平均10到15年,但是也可以终生不变。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可以分为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和绒毛状管状腺瘤。临床发现的腺瘤中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分别占70%、10%和20%。三者的癌变率分别是5%到9%、20%到30%以及40%到45%。一般直径大于2厘米,绒毛状管状腺瘤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广基腺瘤癌变的概率比较大。因此,切除这枚大息肉刻不容缓。
患者息肉巨大并且蒂部有较粗大的滋养血管,使用常规方法切除出血风险极大,为了减少患者出血可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的方式切除,但对于切除息肉来说,ESD的花费较多,时间较长。晋源院区消化内镜中心孙敏主任在认真评估患者情况后,予以实施内镜下尼龙绳套扎后圈套器电切,快速安全地切除了这枚巨大的结肠息肉。该技术巧妙地应用尼龙绳,牢牢结扎在息肉根部切断血流,可以大大减少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性,时间短,效率高,同时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患者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管状腺瘤,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基底未见病变残留,提示为结肠早癌而且得到了治愈性切除。因为患者的健康体检意识又及时接受了合理恰当的治疗,避免了发生结肠癌的可能。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及手术器械的不断进步,内镜治疗的适应症不断扩大,以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一些良性病变及早期消化道癌现在都可以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实现。
孙敏主任特别提醒大家,结肠息肉由小到大再进展成结肠癌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4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警惕癌前病变和早期消化道癌。对于出现腹痛、腹泻、便秘、黑便和便血等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消化科专科就诊,行胃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孙敏,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太原市人民医院晋源院区消化科、内镜中心负责人,长期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及内镜工作,有丰富的消化系统疑难疾病诊治经验,擅长消化内镜下各种治疗。
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消化道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智能型云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太原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委员、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联合诊治联盟山西省分联盟委员、中华消化心身联盟山西省委员会理事、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老年消化内镜分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继续医学教育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医院协会消化内镜管理分会委员会委员。
出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
出诊地点:太原市人民医院晋源院区消化科门诊
(网易山西 黄晶 张丹丹 通讯员 史新燕 魏勇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