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研学是一场探索世界、开阔眼界的旅行,是一节寓教于乐的行走课堂,更是一次知识与冒险的邂逅。7月10日-14日,晋城市第三中学学子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踏上了一场跨越两地的研学之旅。从六朝古都南京到东方之珠上海,他们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厚重,更触摸到了科技的脉搏,一场心灵与智慧的双重盛宴就此展开。
在南京夫子庙,同学们仿佛走进了一片古色古香的世界,木雕石刻和彩绘的建筑铺陈出一幅幅唯美的画卷,鲜活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同学们在秦淮河畔,感受江南独特的风景和南京城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站在文德桥上,感悟夫子庙学宫的琅琅书声和昔日的风花雪月,领略古老文化的魅力与深厚底蕴。
在上海外滩的南京东路步行街,犹如一条璀璨的丝带,连接着城市的过去和未来。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从一片农田到如今享有“东方巴黎”美誉的国际大都市,它陪伴着这座城市繁华与变迁、崛起与辉煌。同学们漫步于此,心中激起的澎湃感如同江风吹起浪花般此起彼伏,见证着上海繁华背后中华民族与世界接轨的沧桑历程。
巍巍紫金山,浩浩中山陵,石阶三九二,山静似太古。从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这一段长长的阶梯,见证了当年艰苦奋斗的历程,每一步都是众多革命斗士的砥砺付出。同学们拾级而上,来到祭堂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中山先生。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同学们看到日军犯下的一个个罪行,同胞们经历的浩劫,潸然泪下。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历经战争的中国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愿同各国人民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在四行仓库内,目睹中国军人浴血奋战的场景,同学们无比真实地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苦痛。大家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场,内心翻涌起保家卫国,拯救国家与民族于危难的热血。要永远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珍惜英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迈入南师大,同学们于书山之中寻宝,于学海之中拾贝,穿行于校园林荫大道,漫步于幽静小道,环绕于周边的只有学术的气息,弥漫于身心的只有知识的芬芳。在红学专家雷雨老师的讲述中,大家渐渐清晰了南京这座古老城市和红楼梦你侬我侬的情愫,也逐渐梳理出历届高考作文和四大名著千丝万缕的关联,神秘的高考作文面纱似乎在这种知识力量面前也在逐渐地消退,同学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用雷鸣般的掌声给予回报和感激。
在南京大学这座立足于金陵古都,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术殿堂,同学们欣赏校园美景,了解建校历史,体味风土人情。在文史专家姚卫伟教授的讲座中,姚教授从“如何紧扣问题,不失基本分”、“怎样深刻表达情感,求得提高分”、“学会巧取活用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冲刺最高分”三个方面娓娓道来。他结合高三学生写作实例,生动细致地为同学们讲授写作的要点,对以后的考试乃至高考写作给予了很大帮助,点明了方向,同学们受益匪浅。
在同济大学,古朴的建筑与浓厚的学术氛围交相辉映,仿佛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今日的成就。学子们在这里不仅感受到了高等学府的魅力,更在心中种下了对知识的无限向往。同济大学以其卓越的工科实力和创新精神,让学子们感受到了现代教育的魅力。校园内每一处都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气息,激发了大家对未来科技的浓厚兴趣。
在紫金山天文台,同学们参观了天文台的各个区域,学习了天文台的历史、设备和工作原理,观看了巨大的天文望远镜、精密的观测仪器和先进的科研设备,了解了古天文仪器与现代天文技术的完美结合。这些精美的古代天文仪器和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魅力,也让大家对中国天文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憧憬和期待。
在上海航宇科普中心,同学们参观了航母、卫星、火箭等展区,了解到我国在航天研发中不懈努力,攻克难关,在数千万科研人员的钻研之下,取得了伟大成就。虚拟现实互动体验区和无人机展示区充满了科技感和互动性,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对生活、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大家立志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远望一号,大家被船上的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深深吸引。从高精度的测控系统到复杂的通信设施,每一处都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这些设备的存在,不仅保障了我国航天任务的顺利进行,更为探索宇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更让同学们动容的,是那些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航天工作者们。远望一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艘船、一个设备,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种精神,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是对科学真理的追求精神,更是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精神。
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三中学子们步履不停,学识不断,实践不辍,美景无限。为自己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未来必将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愿他们用脚步踏遍祖国,迎来更加精彩的人生征程!
(网易晋城 黄晶 通讯员 郭彤彤 丁钰哲 郝思涵 原康杰 潘嘉艺 助编 郝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