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早上,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园路小学2022级2班的同学们在家委主任郝瑞斌的带领下,来到了晋中市榆次区后沟古村。一下大巴车,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淳朴的后沟古村研学部领导热情接待。红色的欢迎条幅映入眼帘,上面写着“热烈欢迎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园路小学农耕文化研学团”。郝瑞斌给孩子们讲解研学手册,围绕一个中心“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节约粮食”。通过20个关于农耕和粮食的选择题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现场互动积极。这次研学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农耕体验和收获知识;参观古窑洞了解风土人情;体验非遗豆腐制作,传承中华美食文化;品尝纯天然农家饭,感受农耕文化的奇妙。
中国的农耕文化有着7000多年历史,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和长江流域耕种生活,那么黄河流域就是北方的旱作农业起源地,以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为代表,这个遗址里发现了石斧、石锄、石磨等。长江流域就是南方稻作农业起源地,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这个遗址发现了骨耜、木铲、骨镰等。让学生们了解五谷杂粮是什么?知道祖先是如何把野生的植物培育成能供人类吃的五谷,了解农耕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优秀的农耕文化能产出更多的粮食,粮食充足才能让人们吃饱饭,只有吃饱饭才能发明创造更多优秀的产品和文化。
来到农耕体验区,导游首先为孩子们讲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其中稻就是大米、糯米。黍是指黍子碾的黄米,非常粘,吃油糕用的。稷是谷碾的小米,麦有小麦、大麦、荞麦、燕麦等。菽是指各种豆类,如:红豆、绿豆、大豆、黄豆等。其次,导游带领孩子们来地里识别了各种蔬菜的根、茎、叶、干的不同颜色和形状。最后进入超然环节,孩子和家长们都要下地体验耕种,第一步:犁地,导游讲解了农业工具犁的发明和用途,讲解了在犁下面的铧的用途。在导游的指挥下,所有孩子们充当一头大黄牛,听着“哞”一声,一鼓作气开始拉犁了,晃晃悠悠的“小黄牛”竟然耕出一条不那么直的地垄。第二步:大家欢声笑语的开始用耙子耙地,那么耙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是用来平整土地的,左边两边两根绳子,孩子们分别拽住绳子充当“小黄牛”,中间一个孩子充当“大黄牛”在耙子上还坐一个孩子来充当压地的,就这样大家组成了一个耙地团队,导游一声令下,“哞”的一声,大家齐心协力的把刚才耕的地耙好了。第三步:播种,传统农耕用的播种机是木头做的,有个推车一样的扶手,上面加一个漏斗一样的方形盒子,下窄上宽,把种子放的盒子里,一边走一边种子就下到地里了。第四步:压地,当播种完毕后,用石头磙子把地压平,不要让种子暴露外面。
后沟古村是有着1200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内有众多的古庙、古碑、古树、古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穿村而过的古商道,尤其是村内的窑洞群千奇百怪,天下闻名。导游带领大家一一参观游览,她讲了窑洞的发展史,从第一代的土窑洞到第五代的独立式砖瓦窑洞,在这5000年历史中,窑洞穴居形式已经成为黄土高原典型的居住形式,在这太行山余脉之上,无数的黄土高坡,古人运用现有的地形特点,在崖壁上开挖了第一代窑洞,然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前墙上抹上白灰,安上了木头的格子窗户属于第二代窑洞,在第二代的基础上,前墙山包砖,这个时候民用窑洞完全包砖已经到了明朝时期,属于第三代窑洞。清朝的时候可以大量在窑洞上包砖,并且开始雕花注重样式,还可以在顶上打顶包砖的这种属于第四代窑洞。在民国时期可以不依靠崖壁或者地坑式,能在平地上独立的修起房子做成窑洞样式的属于第五代窑洞。在后沟古村这五种窑洞都存在,孩子们非常兴奋,每当进到窑洞后,被室内外的温差震惊了。导游讲到,窑洞依靠天然的崖壁防止太阳直晒,然后做成圆形的窗户能很好的采光,室内做成半圆形的顶看起来空间大,并且冬天保温,下面的热气可以快速的上升到窑顶,形成空气的快速循环,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大家还参观了窑洞内的摆设,有60年代的,80年代的,90年代的三种不同年代摆设,对于一些80后的家长们小时候都经历过的历历在目,满满的回忆。
“豆腐是中国的非遗美食之一,是西汉淮安王刘安在炼制仙丹的时候无意间把黄豆和石灰炼制成了豆腐”导游在豆腐坊小院讲到。豆腐坊是后沟古村的四大作坊之一,那么四大作坊是:油坊、染坊、酒坊、豆腐坊。第一步:磨豆浆,豆腐非遗老师给大家讲解如何使用石磨磨制豆腐原料,要提前一晚把黄豆泡上,让黄豆吸收充足的水分,然后一勺水5个黄豆放在石磨中心孔内开始逆时针旋转磨盘磨制,孩子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在30分钟左右已经磨好了一大桶豆浆原料。第二步:上火煮豆浆,把刚才磨制的豆浆原料在火上煮沸,然后过滤掉豆腐渣,流下桶内的就是豆浆,在纱布上面的就是豆腐渣,非遗老师说豆腐渣也是非常有营养的,可以做豆腐渣不烂子。第三步:卤水点豆腐,给桶内过滤好的豆浆加入卤水,那么卤水是什么?卤水的主要成分包括氯化镁、硫酸镁和氯化钠等,这些成分在化学上被称为盐卤,是点制豆腐的重要物质,具有使蛋白质凝固的作用。把卤水慢慢加入豆浆后,静置一段时间,发现豆浆慢慢凝固成稀松物质,这个时候还不算豆腐,叫豆花。第四步:模具压制豆腐,把刚才凝固好的豆花放在木头做好的模具内,模具内提前铺好纱布,放满豆花后,纱布包裹住,然后用很重的石头压住,静置一段时间后,豆腐就会成形。营养丰富的豆腐就做好了。随后让孩子和家长们品尝豆浆和豆腐,大家吃得津津有味,都感叹竟然有这么美味的食物,不加任何添加剂的美食。从豆腐坊离开的时候,工作人员给每一位孩子带了一盒豆腐,让大家回家用不同的烹饪手法,做出千姿百态的豆腐宴,品尝非遗豆腐,传承中华文化。
中午12点整,来到了后沟古村游客餐厅,准备开始吃饭了,4个凉菜6个热菜,主食是米饭和花卷,两个汤:绿豆汤和醪糟蛋花汤。吃的蔬菜都是从该村的地里摘的,是一次难忘的农家饭,体会蔬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奇妙之旅,刚刚学习了五谷知识也可以充分运用。比如吃的大米就是五谷之中的“稻”,吃的花卷是五谷之中的“麦”,吃的荞面碗托的荞面也是五谷中的“麦”,喝的绿豆汤的绿豆是五谷之中的“菽”。自从知道了这么多农业知识后,大家吃得更香了。品尝完美食后,下午1点整开启了返程,愉快的研学旅程结束了。
通过这次农耕文化研学,让学生们了解到: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大量减产,百姓只能拿树根、榆树皮、皮带、野菜等充饥,那个年代的老人由于经历过饥饿的感觉,后来创造出很多能长时间保存的食物,如:干豆角丝、粉条、南瓜、红薯等。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发现了杂交水稻,90年代开始大量使用化肥,一系列的政策使得粮食增产,农民积极性提高。党在这几十年带领着十几亿人口脱贫致富实属不易。如今的中国食品各式各样,种类繁多,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在红旗的呵护下向阳而生,时刻铭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今天起节约粮食,争做新时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最美少年。
(网易山西 黄晶 贾婷茹 通讯员 杨永凤 助编 郝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