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夜袭三晋地,教研风暖师大附。为了一线教师认识和把握新教材,在教学中更好地使用新教材,理清教学思路,进一步探索素养导向下的新课堂、新模式、新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真正落地,“2024年秋季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深度研讨会”来到山西师范大学附属学校,于9月21日在学校博观厅正式拉开帷幕,吴正宪、赵俊强、牛献礼、孙敬彬、陈凤伟、成艳斌等一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与山西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的学生们在两天时间里为与会教师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精彩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新知落地的无声浸润,评价先行的高效直接……均引发了教师们的深度思考,为接下来教学教研指明了方向。
一年级的课堂是老师们公认最难的课堂,知识看起来浅显易懂,但想要实现素养落地却需要下足功夫,吴正宪老师不仅是孩子们的引路人,也是数学老师们的引路人,她用一节生动完美的课堂为一年级老师们点亮了一盏灯。“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是对吴老师讲课的最好诠释,孩子们一声声稚嫩的回答,一次次发自内心的欢笑,都在告诉我们,原来这就是简简单单却又内涵满满的一年级数学课。
还记得小学时期你最喜欢的数学老师吗?快来孙敬彬老师课堂中一起回忆,看看二年(1)班孩子们的想法是否也和你不谋而合。孙老师利用“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老师”为话题引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调查并最终将结果呈现在统计表中,让学习真实发生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自然完成新知识的生成。孩子们也被眼前这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深深吸引,最后投票选出了最喜欢“男性、中年、博学”的数学老师,这也让每一位为师者思考,我们是否也能成为孩子最喜欢的数学老师。
山西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的田振刚老师一直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然生成,这一次他便和三年(1)班的孩子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节图形认识课。学生们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巧妙应用所学知识,将损坏的折纸重新再利用,变废为宝,教学知识同时兼具育人价值。
“学习的顺序可以有先后,但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一致的”,陈凤伟老师的这句话解决了许多老师在面对“新课标、旧教材”时的困惑,新课标中也许有部分内容有学段的调整,但是教师只要知道学生的思维发展进程,哪怕是在使用旧教材的情况下依旧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陈老师和五年(1)班孩子带来的《简易方程》便是这样一节有深度、有想法的课堂,只要明确素养导向,旧教材也可以有新解读。
数学与童话的一场美好相遇就在赵俊强老师的课堂中,六年一班的学生在制作七色花的过程中,学会了用“比”来表示颜色的配比,并在同学们自己配置的几组颜色对比中,发现了在比的表达中一定要表述完整,在数量不同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相同的比,比与比分意义不同等知识重难点,教学活动的巧妙设计足以替代教师的千言万语,让孩子自己发现的课堂充满了魅力和魔力。
“怎么数学课跟辩论赛一样,我都震惊了!”这是三年(3)班的孩子上完成艳斌老师的数学课后发出最多的感慨。成老师倡导课堂中问题化学习,《认识射线和直线》这节课中,孩子们正是从“光线是线段吗?”这一问题出发,在一次次观点的碰撞和激烈的辩论中,发现了原来有限的纸上也可以画出无限长的线,而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便是端点,以此认识并理解了射线和直线的含义,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了知识的火花。
牛献礼老师老师为两天的研讨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牛老师的这一节课是在带领三年(3)班的孩子《认识周长》,更是在带着现场的老师们学习如何读教材、用教材。如何为周长下一个更准确合适的概念,牛老师对比了多个版本的教材,在分析不同之处,思考不同表达的原因之后,才最终在课堂上出示给孩子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充分的课前准备都是在为老师们指名方向,触动老师们多看、多思、多研。
此次名师深度研讨会为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孩子都带来了一次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来自全国名师的肯定和指导给了孩子们一份难忘的回忆,这一份回忆会在之后的数学学习中历久弥新,让他们愈发自信,愈发坚定;也解决了学校教师在新教材教学时的困惑,在学习和反思中获取力量,找到开展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同时也让山西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再次出现在大家的眼前,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朝气蓬勃的学生队伍、成熟的大型活动协调组织能力、日渐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无不彰显着该校蓬勃发展的教育生命力。
(网易山西 张敏 通讯员 王晋瑾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