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云州区,坐落于北纬39度的瑰宝之地,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为疏松肥沃、富含微量元素的火山岩土壤,为黄花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这里黄花种植面积达到了17万亩,黄花产业已成为云州区的主导产业。
2020年,云州区入选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云州区委、区政府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云州区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根据“黄花生产、加工、销售+科技”等战略定位,综合利用5G数物联网等技术,精心打造智慧黄花项目。通过信息科技赋能,不断巩固大同市在全国黄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地位。
云州区唐家堡村是大同市云州区黄花规模化种植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村庄,也是这一变革的生动缩影。
在云州区,黄花有着1600年的栽培史和600多年的种植史,如今的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是当地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云州区大力推广蓄水保墒、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标准化种植技术,同时引入无人机、旋耕机、除草机等现代农业机械,使黄花产业的标准化、智慧化、科技化程度显著提升。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州区考察调研,对黄花产业寄予厚望,指出“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这一重要指示为云州区黄花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当地政府和农民大力发展黄花的信心。同年,云州区入选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更是为黄花产业的转型升级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
在云州区唐家堡村,智慧黄花项目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亮点。该项目综合利用5G、物联网等技术,打造了土壤-作物-环境-病虫害智能感知的“四情”农田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这一系统通过无线感知技术,实现了对土壤墒情、农田气象、作物长势和病虫害信息的实时、长期数字化采集与可视化管理。
土壤墒情监测设备能够根据黄花需水量,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黄花长势监测设备则实时掌握黄花生长状况,构建不同生长周期特征库,为黄花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大田环境气象感知设备实时监测农田环境气象信息,指导适时适量的灌溉;病虫害监测设备则实现病虫害识别、严重程度分级,预测病虫害发生时间与概率,为预防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这些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黄花生产的水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更实现了黄花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通过精准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黄花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在黄花病虫害防治方面,唐家堡村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黄花“三虫一病”即蓟马、蚜虫、红蜘蛛、锈病为防控重点,采用黄花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多种综合防控手段。在黄花集中连片种植区域安装物联网杀虫灯、布设黄蓝板,诱杀害虫;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减轻受害。通过技术推广和培训,向农民普及病虫害防治的知识和技术,增强农民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这一系列绿色防治措施的实施,不仅有效控制了黄花病虫害的危害损失,确保了黄花的稳产、高产和质量安全,更体现了数字乡村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信息科技给咱农民种植黄花省了事、增了产、赚了钱。”看着小黄花成为“致富花”,种植户们的心里也乐开了花。如今,黄花产业已经驶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效益化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小黄花正在成为农民手中的“脱贫宝”、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更成为了古城大同走向世界的新名片,书写着乡村振兴与产业兴旺的新篇章。
(网易山西 黄晶 李恒灵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