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太原市育英幼儿园孩子们升入中班,他们对骑行的兴趣逐渐转化为同伴间的互动,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深入体验游戏带来的多样感受。于是,一场充满探索与乐趣的骑行之旅在环形车道悄然拉开序幕。
环形车道区始终吸引着孩子们的浓厚兴趣,成为他们热爱的游戏场所。在小班阶段,孩子们尽情享受骑行的乐趣,他们热衷于尝试操控各类车型,无论是拉载伙伴还是运送货物,都展现了初步的合作游戏精神。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进入了喜欢的车道区,新增“加油站”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孩子们围着加油站左看看又看看,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是什么?”“这是加油站!”“我们该怎么加油呢?”
“我要加油啦!”佳佳拿起加油桶旁的加油枪,对准自己车辆油箱侧面小孔,开始为车加油。此时,西西和安安也骑着车来到加油站。他们蹲下身来,仔细查看加油机上的显示屏。西西提议先输入密码再进行加油,只见她灵巧的小手在数字键盘上轻盈地跳跃了几下,随后拿起加油枪,开始为车辆加油。游戏结束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
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从区域里找来彩色卡纸、彩笔和剪刀,开启自主设计加油卡的行动。
终于,小小加油站开业了,孩子们也有了角色分工,有的当小司机,有的当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他们穿上红色马甲,手里拿着加油卡,给来来往往的小车加油。随着游戏的推进,孩子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加油箱位置不明确,需要加几号油不明确,“工作人员”也会因为加油流程与小司机们争论不休。
游戏后分享交流时,他们主动将问题抛出来进行讨论。根据大家的提议,孩子们决定在小黄车前面车把的下面贴一个位置标识当做油箱口,并借助区角活动时间共同完成了油箱口的标识。
随着游戏的深入探索,加油站内的标识日益丰富多样,它们分别针对车辆型号、安全须知以及加油操作提示。孩子们兴奋地指出,“中国石油”的标识宛如一朵绽放的太阳花,引人注目。他们了解到,不同的车辆需求各异的燃油类型,而在加油站区域内,吸烟与拨打电话等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确保了加油过程的安全与秩序。
但是,孩子们在游戏中也开始出现工作人员无所事事,面对顾客表达方式单一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戏的进一步推进。“遇到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当老师把这些问题给到孩子们,孩子们一本正经地开启头脑风暴。老师也借助中秋节假期发起“加油站”实践调查,提醒家长利用周末带着孩子去加油站体验真实的加油场景,丰富生活经验。
周末加油归来,孩子们满载着新鲜见闻回到幼儿园,迫不及待地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他们或运用生动的表征画,或借助珍贵的照片与视频,细心地描绘并讲述着这一路上的点滴经历。正是通过这样的分享与交流,孩子们逐渐在心中勾勒出了加油这一日常活动的基本轮廓,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同时,还有的孩子发现了加油站旁边的洗车行。变顺势模仿起洗车行的情景游戏。他们找来抹布,结合“小禾劳动日”进行清洗小车的行动。
“老师,这里撞车啦!”一起小小的交通“事故”打破了这份宁静。只见加油站门口发生了一起“三车相撞”的事故,所有的孩子都围在一边,商讨着解决方案。
随后,孩子们找来保安叔叔的警戒带,安置好“入口”和“出口”的明确位置,以彩色卡纸制作显著标识进行标注,以此提醒来往车辆有序排队加油,确保安全无虞。
审视整个游戏过程,从加油站的初现端倪,到洗车厂的应运而生,再到安全标识的深度探索,这一系列发展均植根于幼儿游戏的内在需求。游戏作为催化剂,激发问题浮现,问题则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最终又反哺游戏,形成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进行细致的甄别与筛选,及时洞察并响应幼儿的需求,在携手解决问题的旅程中共同构建知识与意义的桥梁。
(网易山西 黄晶 张丹丹 通讯员 岳彦华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