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研是当代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当代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之一,也是太原市晋源区第三实验小学美术教师一项重要的教研工作。为有效提升该校全体美术教师教科研能力,11月12日上午,该校美术组全体教师开展了研讨交流活动。
龙,作为中华文化的标识,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最初出现在甲骨文中,形态似兽首蛇身,上部装饰有角,下部则蜿蜒如蛇。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字的形态,经历了显著的变化。金文的“龙”字在甲骨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发展,但头部装饰的角变得更圆润,身体的曲线更加流畅。篆书的“龙”字在金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化改造,使得龙头的角和身体的线条都变得更加规整和清晰。隶书阶段的“龙”字是基于篆书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简化和发展,线条变得更加平直和规则。楷书的“龙”字则是对隶书的进一步简化。
中国书法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养成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该校将学生的课堂作业融入了历史传统文化,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书法课堂。学校在六年级开设书法课——学写斗方“龙”字。学生们围绕“龙”这一传统文化主题展开书法创作,通过该校书法刘老师和胡老师的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龙的由来以及“龙”字的汉字演变历史和重要文化意义。并清晰的示范了“龙”字的篆书、隶书、楷书的书写形式。
学生在课上积极踊跃的学习斗方的书写格式以及“龙”字的不同字体形式,最后呈现出了端正美观的“龙”字作品。
此次教学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激发了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热爱,接受了传统艺术文化的陶冶。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通过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培养了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教以研心,研以致远。此次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对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步伐,更进一步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也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网易山西 闫珊 通讯员 胡裕唯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