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净化校园环境,构建和谐、平安校园,近日,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太原十八中开展了“守护好每一个校园的你”远离校园欺凌主题讲座,由学校德育副校长褚鹏主讲。
校园霸凌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不是我们国家、社会特有的现象,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2.4亿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比例达到学生总数的32%,其中将近30%的学生不会反抗。根据美国司法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在2019-2020学年,有22%的12至18岁的初高中学生表示他们在学校受到过欺凌,占比超过五分之一;据英国“反霸凌联合会”2023年调查数据,全国约有四分之一(23%)的青少年反映曾遭受霸凌,调查还发现,通过短信、社交媒体、线上游戏等方式施加的网络霸凌已成为英国一种新的校园霸凌形式;日本文部科学省2023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度日本中小学校园霸凌事件高达681948起,为有记录以来新高,日本警察厅3月中旬公布,2023年警方处理了292起因校园霸凌引发的案件,创10年来新高。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可用于调整处理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此外,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对校园欺凌从积极预防、依法处置等方面加以指导。
校园欺凌根据具体情节以及严重程度,可能面临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承担。
校园欺凌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等损害的,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规定了多种应承担拘留、罚款等行政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多可以是校园欺凌中网络欺凌、语言欺凌、肢体欺凌的表现形式。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1)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3)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1)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2)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3)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校园欺凌情节严重的还将面临刑事责任。2021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开始正式施行,将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由原来的十四周岁下调为十二周岁。结合校园欺凌常见的行为方式,校园欺凌可能涉及的罪名主要包括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侮辱罪、抢劫罪等。
《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者或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者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不执行行政拘留,而由“专门学校”教育对上述实施行政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矫治教育,避免其滑向犯罪深渊。
“专门学校”原称工读学校,是教育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场所,是以“教育代替刑罚”方式培养学生“再社会化”的机构。
(一)学校层面:
1. 加强教育。开展反霸凌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校园霸凌的危害、形式和应对方法。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宣传校园霸凌的预防知识。
2. 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倡导文明、和谐、友爱的校园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3.加强师生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同时鼓励学生及时报告校园霸凌事件。对霸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起到警示作用。
(二)教师层面
1.做好班内特殊群体的摸底,关注校园欺凌潜在施暴者,善于发现校园欺凌隐患。
2.给予学生特别是特殊群体关注、关心、关爱,营造安全感和归属感,保持畅通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困,倾听心声,并通过孩子的同伴,侧面了解孩子们的疑惑和忧虑。
3.加强家校联动,通过家访、致家长一封信等手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共同防患、应对校园欺凌的发生。
4.增强学生增强自信心,鼓励学生参加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来增强体魄,创设条件,例如调整座位,安排学生结对,动员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加入良性小群体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结交朋友,通过群体的力量保护孩子远离霸凌行为。
5.言传身教,树立正直、善良和尊重别人的积极榜样。
该校三个校区均进行了预防校园霸凌的讲座会议,共同防患、应对校园欺凌的发生。
明善恶方能伸,正义之荣辱才可净心灵。同学们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事不冲动,说话不凌人,凡事要三思而后行,拒绝校园欺凌,守护美好青春。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