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绽放精彩,“异构”彰显新意。太原市尖草坪区第四实验小学校开展低段语文和数学“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分为课前集体备课、课例展示和课后研讨三个阶段。15位教师同台献艺,展示了新课改背景下多元化课堂风格。
一、二年级语文教师根据各自不同学情进行了同课异构。课堂上,老师以不同的教法启迪学生,同学们深度参与。语文老师们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进行了有效的个性化的评价。整堂课一环紧扣一环,教态亲切自然、极具亲和力、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
武富萍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开篇创设小小探险家雪地探秘的情境,围绕低年级识字和写字教学目标,将随文识字和指导朗读结合起来,通过视频、图片、脚印画等多种方式,唤起学生的冬日记忆,营造冬日雪景氛围,让学生有代入感,激发了学习兴趣。此外,本课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猜谜、互动贴词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勾连已有生活经验充分表达,强化内容理解,落实教学目标,化解教学难点。
康洁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创设了神奇校车游览四季的情境,设置了初识雪景、邂逅画家、欣赏画作三次活动。康洁老师在活动中指导学生们如何读好感叹句;在活动中详细讲解了汉字“家”以及偏旁宝盖头;在活动中让学生们知道了小画家是谁,小画家都画了哪些有趣的画作。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好多知识。
王玲瑜老师创设了教学情境”下雪了“,雪地里的小画家要举行雪地画展,孩子们要想拿到门票,需要通过三关,给门票印上三个印章。第一关:走进雪地绘画展,认识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关:走进雪地绘画展,动物脚印我会认。第三关:走进雪地绘画展,动物儿歌我会唱。以闯关形式学习这首儿歌,随文识字家、鸡、竹、牙等,降低集中识字难度。运用反复见面,了解字源,生活识字,联想法认识画家的家,小鸡的鸡,竹叶的竹和月牙的牙,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兴趣。通过多种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感叹号,试着读好感叹号,感受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结合板贴插图,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子的不同形状。
刘玮莉老师以“探索四季之变,收藏自然之美”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字音和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初步感知“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之情。逐步引导,环环相扣,从识记生字、观察想象、动作表演到评价复述,教师搭建表达支架,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脚印特点,学生在动作表演和评价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到“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和有趣。并且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培养了孩子的识字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聂晓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释课文中的生字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齐读、自由读、角色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最后,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雨水对大自然和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杨晓婷老师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让孩子们感受到冬季在雪地里玩耍时愉快激动的心情。接着提出本节课的两个主旨问题:“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小画家们都画了什么作品”,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让孩子们感受到这篇课文的别样风采。趣说句子环节中,杨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用“因为…所以…”进行句式练习,并通过想象进行创编练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感知生活,观察事物,在愉悦的气氛中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实施知识迁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使学生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也增添了学生热爱生活,学习语文的乐趣。
《对韵歌》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祁国扬老师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借助对韵歌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受音韵节奏,提升对语文的兴趣。借助听读、对读、拍手读和做动作读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汉语的音韵节奏,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对韵歌》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借助对韵歌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受音韵节奏,提升对语文的兴趣。借助听读、对读、拍手读和做动作读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汉语的音韵节奏,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祁老师课上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识字载体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了识字任务。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朗读方式,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发展了语文能力。
二年级史艳芳老师创设的情景是黑猫警长来破案,《坐井观天》创设的是小鸟青蛙纠纷案,让学生明白认识事物不能目光短浅,固执己见,要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寒号鸟》创设了离奇消失案,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得过且过,要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本课《我要的是葫芦》以黑猫警长破“谁破坏了我的葫芦”为情景,设置了三个任务,任务一:基础训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读句子并体会不同的语气。任务二:理清课文脉络,体会葫芦和叶子之间是有联系的。任务三:情景延伸,在体会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之后进行续编故事。讲课中联系了语文园地五的字词句运用,积累带“言、语”的四字词语。将“我爱阅读”中的刻舟求剑也进行了融合。
翟爽老师以小侦探帮助破解“葫芦破坏案”为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种葫芦的人的言行举止,找到“蚜虫”“邻居”两个线索,分别通过种葫芦人对蚜虫的态度和对邻居劝告的不理解,明白种葫芦人看问题的片面,最终通过视频及葫芦的生长关系,了解叶子、蚜虫与葫芦的关系,联系学生熟知的《揠苗助长》《刻舟求剑》故事及自身了解道理并续编故事。在《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表达的强烈语气,了解种葫芦的人最终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初步懂得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李瑞鲜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植物观察员”的身份回归课文,在学习中寻找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促使学生从故事中得到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很好地契合本单元“思维方法”主题。
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分别选择《认识平均分》《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多棱镜下的数学世界,折射出不一样的色彩。不同教学策略的交织映射出数学的精准与深邃,既严谨又不失生动,让人领略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数学课堂中教师采用情境导入、小组活动、闯关游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魏燕老师为一年级的学生创造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以足球比赛导入例题,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以闯关游戏为主进行教学活动,例题讲解让学生自己发现10的加减法方法,动手操作涂一涂圆片,鼓励学生发展初步的推理意识,练习题进行闯关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获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关经验。
雷晓婧老师以动画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足球比赛情境引导学生讲故事,列算式。提问学生你是如何算出得数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摆小方块;数轴上画一画,数一数;10的分与合。进一步引出由一道加法算式能够推出两道减法算式,初步让学生体会推理意识并且感受方法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抛圆片,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自体会10的加减法,一图三式。最后通过习题进行巩固。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能主动与同伴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李亚婷老师的课主要引导学生根据同一幅情景图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学习根据加法算式推算相应减法算式的得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加法可以写一道,而减法必须写两道呢?所以从每部分所代表的意义入手,让他们明白加法表示的意思一样,而减法不同,突出对相同数量关系不同的理解。随后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认识平均分(1)》是在学习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之后学习表内除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立足新课标理念,李亚慧老师创设大情境,建立任务群,目标明确,环环相扣,逐步实现学习目标。在怎么平均分的教学上,李老师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不仅探索了平均分的不同表述方式,也动手操作了平均分的多种分法,活跃思维,在思维训练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韩琳琳老师由“分”字引入本课,通过学生们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分一分,引入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从而带着学生们探索并领会平均分的含义,紧接着通过学生们的分析与动手操作,明确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法,最后通过练习达到对本课内容的全面把握。
“同课异构”既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学习的平台,在同中求异,亦“异”起进步。授课结束后,各科组及时进行了深入的评课议课研讨。老师们针对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与课堂生成的点滴细节,彼此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同一课题的探讨,同一个讲台的聚焦,却展现了老师们各具特色的构思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的交流不仅拓宽了老师们的视野,更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了新的教学灵感,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网易山西 郗艳 助编 郝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