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中国的世界遗产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宝,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中国雕版印刷术肇始于隋唐,发展于宋,盛于明清,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古老的传统工艺,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雕版印刷技艺,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伟大智慧,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速度,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月28日,张慧老师引领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刻板印刷非遗体验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与本套教材中其他形式的版画内容共同组成版画系列课程。版画因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不同被分为多个种类,如学生之前学过的对印版画和吹塑纸版画,两者都要经过制版和印刷两个步骤,而本课内容就是建立在这两课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已步入第二学段,动手能力正逐步提高,教学深度也应随之跟上。本节课,张老师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版画知识,开阔版画创作视野,引导学生从版画的雏形阶段——拓印,到纸质媒材版画,再到本课用质地较软的材质进行刻印实践。对于刻版材料的选择,张老师选择了橡皮章这种新型可雕刻固体材料,相比起胡萝卜、土豆这种材料,显然橡皮章的可塑性更强,硬度也低,可任意雕刻。而且针对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在雕刻过程中,对手工技术要求也相对较低,并且橡皮章的可保存性强,也能继续在课堂之外继续长时间服务于日常生活的装饰,真正的让孩子们体会艺术装点生活的乐趣,课程的趣味性十足。
通过展示课本上两幅中国古代精美的雕版印刷作品—唐代《佛经卷首插图》和宋版书《资治通鉴》单页,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介绍,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由此达成《美术课程标准》倡导的“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四大发明之——印刷术的简单介绍,学生了解刻印这一学习内容与古老的雕版印刷之间的联系,在单纯的美术知识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间架起了一道联系的桥梁,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感受到美术作品呈现出的不同时代风貌,进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与热爱之情。
接下来,通过“想”这个环节,分析了可以用于刻印的材料,感受印章材质;通过“赏”“辨”两个环节观察印章上的图案和印出的图案了解了在刻印文字时,一定要“正图反刻”,并让学生自主探究、演示。接着认识了阴刻和阳刻,并且进行了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两种刻印的认识。认识了这两种刻印方法之后,还进行了大量的欣赏,张老师强调在刻印时注意图案的组织方法,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使作品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做”这一环节通过视频让学生认识刻刀,了解如何使用刻刀、如何具体的刻、并且用完整的刻印过程让学生了解如何刻印一个完整的作品。在播放视频过程中,让学生边观看,边听教师的讲解,讲解过程中注意道每个刻印的细节,并且一直在强调安全。
学生还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培养耐心仔细的手工制作习惯。
虽是初步的尝试,学生们在雕刻过程中特别专注,逐渐把握雕刻的设计和制作要领,锻炼了手指的灵巧与协调能力。一节课的时间很短,张老师表示会把此课继续延伸下去,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运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刻印的乐趣,领悟到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体验到刻印的乐趣,体会将艺术创作融入生活的情趣。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价值观。
这场雕版印刷的体验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疗愈之旅。它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放松身心,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联系。
一刀一刻绘世界,一版一印话传承。潜心教研勤探索,勤于实践求创新。张老师课后表示将继续汲取宝贵的经验,不断思考大单元的建立与运用,立足课堂,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郝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