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二十七场新闻发布会。晋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田志军,副市长黄登宇,副市长张鹏飞,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杨晓雷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指出,近年来,晋城市坚定扛牢省委、省政府赋予晋城的使命任务,开拓创新,加压奋进,埋头苦干,推动各项工作“提品质、出精品、创经典”,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持续稳中向好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聚焦“经济强”,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坚决扛牢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方位转型重任,全力以赴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千方百计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2020年以来,晋城市GDP增速连续四年稳居全省前两位,经济总量从全省的第7位跃升至目前的第3位,人均GDP稳居全省第1位;所辖的6县(市、区)中,有4个县(市)经济实力连续三年稳居全省前十。可以说,晋城在全省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聚焦“产业优”,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蹚新路。晋城的产业体系概括起来就是“1+5”,其中,“1”是指煤炭、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5”是指重点发展的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优势产业,以数字化赋能实行产业升级。比如,煤炭方面,作为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晋城市既扛稳保供的“压舱石”,又勇当转型的“排头兵”。“十四五”期间,煤炭年产量由1.2亿吨增加到1.47亿吨,先进产能占比从78%提升到95%以上,2027年所有煤矿将全部实现智能化。重点发展的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光机电、煤层气、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其中,光机电是“新赛道”,近几年,相继引进了康佳、中科创源等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富士康为龙头的“1+130”产业集群。近3年行业产值年均增长42%,正加快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煤层气是“厚家底”,建成全国首个年抽采能力超过20亿方的煤层气生产基地,产量及增量连续4年稳居全省第1,今年有望达到78亿方,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再添“底气”。文旅康养是“金名片”,围绕打造文旅康养样板城市,连续五年举办了中国(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上榜“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太行锡崖沟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晋城康养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攀升。现代服务业是“新优势”,实施了总投资280亿元的15个服务业龙头项目、200亿元的十大物流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排名全省前两位,具有晋城特色的服务业新体系加速构建。数字经济是“新动能”,高标准建成了全国“千兆城市”,入选“中国领军智慧城市”“中国数字化治理百强城市”等榜单,数字经济活力持续迸发。
聚焦“百姓富”,努力在推进共同富裕上打样板。城乡区域发展相对均衡一直以来就是晋城的突出优势。晋城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牵引性工程,不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其中,太行一号乡村振兴示范带工程,连接全市90%以上的脱贫地区、90%以上的景点景区、90%以上的特色农产品产区,近三年累计带动8.1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带富50余万农村人口。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工程,辐射3个县、13个乡镇、310个村。今年“五一”,20.2平方公里先行区全面开放,带动40万人口受益。为了把产业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晋城市探索形成了支部领办、联建共富等“10种模式”,实践推广了资源开发、持资入股等“6项机制”。目前,全市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其中超过1/3的村达到100万元、一半以上的村达到50万元、2/3的村达到30万元。可以说,晋城的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
聚焦“生活美”,努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创一流。坚持把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以上,每年滚动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围绕学有优教,近四年累计新改建中小学49所、幼儿园61所,新增学位5万个;高考连创佳绩,实现“四年六状元,县县有清北”;6所大中专院校、共4万名师生正式入驻丹河新城教育园区,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稳固。围绕病有良医,与北京阜外医院合作建设心血管病培训中心,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式开诊,新改建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柔性引进183名全国一流的医疗人才,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围绕住有宜居,开展园林式街区、社区和单位创建,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对主城区50公里的12条河流进行了系统治理,绘就出“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城市新画卷。在全省开展的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中,晋城连续12年排名全省第一。
晋城市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杨晓雷介绍,“千万工程”经验是晋城市一直在学习领会、贯彻运用的一把“金钥匙”,当地坚持高位组织推动、全域谋划布局、重大工程牵引、基层治理赋能。先后出台了乡村振兴20条、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1条、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28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编制完善了“市、县、乡、片、村”五级规划体系,推动1542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全覆盖,构建“一环两带、五指成拳、百村精品、千村共富”的总体布局;谋划实施了总投资超千亿的4大类880多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同时,进一步建强基层队伍,下派1206名机关干部任“第一书记”,选派712名乡村干部跨村任职。“下一步,我们将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为建设北方地区示范市探索路子、树立样板,全力描绘新时代的‘太行山居图’,杨晓雷说道。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晋城市副市长张鹏飞介绍,晋城的城镇化率在最近十年中,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去年达到65.04%,排在全省前4,在下辖的6个县(市、区)中,有4个经济实力连续三年稳居全省前十。为建好中心城市,实施了总投资1162亿元、172个项目的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在主城区内建设30多条城市道路,实施13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新改扩建92个公园、游园、城市广场;同时,整治背街小巷424条,新增停车位8.5万个,上线智慧晋城应用场景17个。大力以城带乡,坚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气化晋城”“大水网”、清洁取暖工程分别覆盖95%、98%、92%的城乡居民,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积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晋城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连续十二年位居全省第1,晋城市副市长黄登宇指出,多年来,晋城市着力推动民生保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主要念好三味“真”经:真金白银投入;真情实意服务;真抓实干担当。近3年,晋城市财政投入从234亿递增至342.9亿,三年增支108.9亿元,增幅达46.5%,同时,在行政支出上做“减法”,做到“小钱小气”。近3年,市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只减不增;高标准建成丹河教育园区,在全省率先免除高中学费,实施市医院迁建、阜外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等项目;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19个重点领域风险排查整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5年“双下降”。“晋城秘诀”就是坚持民生为大,多做实事,让晋城百姓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为中国(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的永久会址,晋城在推动文旅康养融合、打造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样板城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初步探索出一条晋城路径。晋城市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杨晓雷介绍,晋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全国第4;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0个,全国第1;沁河流域分布着古城堡117座、明清古建筑15万间,有“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的美誉。地处北纬35度黄金宜居带,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1℃,夏均气温22℃,年均降水量680毫米,旅游舒适期长达7个月。森林覆盖率40.3%,全省第1;负氧离子浓度最高可达4.5万个/cm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各类动植物资源1200多种,中药材750余种,小杂粮100多种,有“生物资源宝库”之称。晋城是联合国老龄所授予的“世界康养示范城市”,也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打造“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这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赋予晋城的使命任务,也是晋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和抓手,从“1+30”到“1+130”、“140亿”到“500亿”、“6人”到“100人”,这三组数据,直观展示了晋城光机电产业的发展态势。“建设‘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晋城有基础、有优势,也有信心。我们将继续用好自身比较优势,让更多企业追‘光’而来、与‘晋’同行,与更多人才因‘光’结缘,携手奋‘晋’。”田志军表示。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