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只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近日,晋城市第三中学政治组将思政课搬出教室,搬进社会,带领50多位学生走进丹河湿地,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
晋城三中371班在杨芳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丹河湿地 感受生态晋城。通过实地走访和现场教学,学生了解了丹河的美丽蜕变,认识丹河湿地生态环境改善的意义,感悟晋城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行动,进一步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导,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引导学生积极为生态晋城、美丽晋城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探索精神。
丹河人工湿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垂直流人工湿地,是一个文明生态,环境优美,集休闲娱乐、游玩拍照、餐饮观赏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近年来,丹河湿地公园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不仅成为了众多生物的理想家园,更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学们行走在丹河湿地公园,感受着生态晋城,邂逅生态之美。
在泽州县丹河湿地运营有限公司,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了丹河湿地公园的全景导览图,观看了生物多样性的短片,又通过实验了解了丹河污水处理的工艺。这些讲解和展示让同学们大开眼见,很多同学从被动听讲变为了主动思考、观察。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丹河的美丽蜕变,认识了生物的多样性,更进一步体会到了丹河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价值,深刻感悟晋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的生动实践,增强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在“第一现场”进行理论学习,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不仅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思政课变得可感可知、生动鲜活。
“行走的思政课”是最有深度、最有温度和最有高度的教材。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将思政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使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教育中成长。“行走的思政课”让教育有“知”有“味”,同学们的思想得到了活跃,品格得到了锤炼。
侯张欣:别样的思政课堂,别样的内容,让我难忘。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学会了倾听、思考与珍惜。未来,我将带着这份热爱与责任,继续探索成长,为家乡增光添彩。
王墨涵:通过此次课程,我深刻领悟到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的道理。良好生态环境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更是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我们作为中学生,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节能环保的良好习惯,学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做好生态晋城的守护者。
习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丹河生态的修复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推动了晋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丹河蝶变的背后更加体现了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把建设生态晋城、美丽晋城摆突出位置,努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晋城,正依托着绿水青山,迈着文旅康养的步履铿锵向前,铺就晋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同学们,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我们接力,美丽晋城更需要我们去建设。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为家乡、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郝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