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东山分校道德与法治组开展了有关“双减”背景下教学创新策略研究的教研活动。随着“双减”政策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减负、提质、规范、增效”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目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借鉴和创设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让教育回归学生本真。
“双减”政策引领教师将教育目光聚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成长规律,从而设置更加契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参与决策、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正逐步转变为更具创新性和活跃性的教学模式。为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应重视运用现代化手段创设互动体验活动和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并反思道德选择,了解法治规则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教师针对“双减”政策进行专业交流与研究,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在科学育人理念指导下,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情感品质、智力品质、实践品质等,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教师应落实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在教学中以个性差异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道德规范和法治知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以情境为载体、以复现为形式、以评价为抓手,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落实每一项课堂目标、课堂任务,让课堂更加具有实效,“双减”政策也能得到更好的落实。
(网易山西 郗艳 通讯员 范子勤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