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上午,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闫中立;省财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陈新民;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级干部赵福义;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副厅长级)、新闻发言人樊占春;省住建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宋刚;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兵;省文旅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任永福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考察调研山西,作出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等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领袖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主要有以下七方面举措:
坚持高位推动,运行机制高效务实。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统筹谋划、协调推进重点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实地调研,推动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重大问题。省人大推动出台实施《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省政协建立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商机制,积极建言献策。
坚持协同推进,规划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省委、省政府印发《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11市出台本地区黄河区域规划,相关部门相继印发水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10个专项规划,配套出台《山西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形成了以1个总规划为统领,21个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支撑,30个配套政策文件为保障的规划政策体系,构建起推动战略落实的“四梁八柱”。
坚持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4年前十个月,全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98万亩,黄河流域完成营造林面积192.46万亩,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美丽山西建设加快推进。
坚持统筹谋划,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深入实施总投资超千亿元的“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加快实施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扎实推进吕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点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示范项目,各项工程进展顺利。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2021—2023年,争取国家黄河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25.2亿元。同时,每年拿出5亿元进行省级配套,确保重大项目加快实施。
坚持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高水平打造“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高速飞车、8英寸碳化硅长晶炉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产业链“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模式,多措并举持续提升专业镇发展能级,2024年前三季度,省级重点产业链、专业镇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3%、11%。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9%,“十四五”前三年全省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0.9%,降幅居全国前列。
坚持文旅融合,黄河文化魅力不断显现。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开展襄汾陶寺、兴县碧村、芮城坡头等遗址考古发掘。2024年11月12日,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再现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成功举办“大河论坛·黄河峰会”。总里程达1.3万公里的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
坚持联动发展,省际合作交流持续深化。深入落实晋陕两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推进晋陕大峡谷保护治理等重点工作。晋陕蒙三省区签署黄河流域(晋陕蒙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建立起“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沿黄省区轮值举办五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际合作联席会议,深化务实合作,共同保护好黄河母亲河。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闫中立继续介绍,为推动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省发展改革委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持续推进襄汾陶寺、芮城坡头等重要遗址考古工作;推出更多红色旅游主题线路,扩大红色景区知名度;加快文旅康养集聚区及文旅康养示范区创建,不断提升山西黄河文化影响力。
闫中立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市,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水兴水、绿色转型、民生保障、文化传承取得新进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贡献山西力量、体现山西担当。”
省财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陈新民介绍,近年来,省财政厅锚定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目标,立足财政职能,以制度建设筑牢流域保护屏障,以真金白银促更高标准保护,以生态补偿谋更高质量发展,通过机制引领、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三方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财政厅将继续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出实招、见实效,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级干赵福义介绍,省自然资源厅稳步推进山水工程,扎实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积极探索土地综合整治。先后争取了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工程、吕梁山山水工程两批次国家山水工程,共获得4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共投入134.97亿元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健全完善有主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制度体系,压实矿山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全省矿山企业自主缴存生态修复基金和土地复垦费用约700亿元,近年来积极争取国家奖补资金20.3亿元,预算投入43.36亿元,通过项目实施,黄河流域涉及的朔州、临汾、运城三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将实现清零;同时,先行先试组织开展了4个批次46个省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以及11个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整治总规模约1.46万公顷,项目共投资21.63亿元。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最脆弱、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副厅长级)、新闻发言人樊占春表示:“我们加强黄河干流以及汾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污染治理,推进晋城市、运城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推动流域45个工业园区废水循环利用,56个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对2350个入河排污口开展‘查测溯治’。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从2019年的54.5%提升到2023年的90%,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稳定达到Ⅱ类水质。”省生态环境厅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促使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省住建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宋刚指出,“十四五”以来,全省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66.5万立方米/日,总处理能力达到554.94万立方米/日,年负荷率达到71%,做到了“八分饱、有余量”。全省共有449个建制镇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占建制镇总数的82.1%,较2020年底提高了40%。全省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整治完成,基本实现“长制久清”;黄河流域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1.4%,提前完成“十四五”末达到30%以上的规划目标;我省共建成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100座,日处理能力3.64万吨,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11个设区市全部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22个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96%,提前完成国家“十四五”末达到65%的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效应显著,长治、晋城2个市入选国家级海绵示范城市,太原市、洪洞县等9个市县被列为省级示范城市,我省6项经验做法入选住建部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并在全国推广。在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上亮点突出,持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数量居全国前列。
省水利厅持续推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2023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20年累计下降8.5%以上。”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兵表示。近年来,省水利厅坚持高位推动,加速形成治水兴水格局;坚持四水四定,水资源管控严格有力;坚持系统治理,水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坚持统筹谋划,加速构建现代水网建设;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夯实民生水利基础。
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省文旅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任永福介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坚持系统化保护、活态化传承、品牌化发展,加快推动文旅产业升级,促进黄河文化繁荣,全面提升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水平。合理规划引领,秉持“两创”方针,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设立3家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4家省级基地,成立乡宁金砂紫陶技艺工坊、河东花灯制作技艺工坊等300余家非遗工坊,守护非遗根脉。持续加大黄河流域重点景区建设力度,联合陕西省共同创建壶口瀑布5A级景区,推动关公故里文化景区列入5A级创建名单,沿黄4市串联打造老牛湾、碛口古镇、乾坤湾、盐湖、鹳雀楼等169个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65家,打造旅游廊道。成功举办旅发大会、大河论坛·黄河峰会、山西艺术节、晋剧艺术节等重大文旅活动,向国内外讲好黄河故事、山西故事。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保护、传承、弘扬上发力,创作一批蕴含山西元素、彰显黄河文化的文艺精品力作,打造独具山西魅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贡献山西力量、体现山西担当。”任永福说道。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