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山西省共有20余个精品展览受到国家文物局推介,山西博物院的“晋魂”基本陈列经过三年提升改陈后,展线明晰合理、展品布局考究、展示手段多元,受到观众一致好评,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12月25日上午,在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三十八场新闻发布会上,省文物局副局长于振龙介绍山西文物系统发展的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文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11356”新发展格局,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研究、活态化传承,努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转型发展“硬支撑”。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对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省委、省纪委监委连续开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督查、政治监督专项检查、专项审计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省政府出台《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文物保护利用责任不断压实。在2022年度省级人民政府落实文物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调查中,山西排名全国第一。
加强系统保护。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理念,着力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工作格局。一是聚焦文物平安工程建设,全国首家建成线上监管加线下巡查机制,累计发现安全隐患4005处,完成整改3432处,整改率达86%。二是聚焦国宝级文物提质增效,实施39处国宝级文物单位重大专项,开展本体预防性保护和集中连片保护。三是聚焦低级别文物抢险保护,实施由政府一般债券支持的低级别文物保护专项工程,通过投入多元、分类施策等形成保护合力。四是聚焦社会力量参与,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认领认养文物建筑473处,吸引社会资金5.2亿余元。五是聚焦文物数字化战略,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初步建立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信息资源库。
深化考古研究。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考古工作的意见》,深度聚焦“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两个国家级重大项目,重点攻关夏文化研究、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等4个重大课题,持续在夏县师村、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兴县碧村等十余处重要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文明起源山西图景不断清晰。“十四五”以来,我省2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项考古发掘成果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促进有效利用。持续推进文物与文旅、文博、文创相融合,努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晋城古民居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2个市和20个县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国宝中的山西”、八路军革命文物、万里茶道(山西段)等文物主题游径先后发布。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古建筑博物馆、壁画博物馆、西阴考古博物馆、黄河文化博物馆、长城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专题博物馆建设有序推进。伴随古建游热潮,各地相继推出深受欢迎的系列主题线路和文创产品,用特殊的方式讲述山西故事,传播历史文化。
强化要素保障。省委一次性为市、县新增129个专项行政编制和429个专项事业编制,为山西博物院、省考古院、省古建院增编182名,彰显文物大省的气魄和决心。首创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模式,从2022年起用5年时间为基层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经验做法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有效拓展文物保护经费投入渠道,“十四五”以来全省各级文物保护经费累计投入约80亿元,为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获批建设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研究中心1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省级文物科研基地1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4家,颁布出台地方标准体系1部、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5项,坚持以创新“关键变量”引领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主动服务大局。认真贯彻落实考古前置《山西省基本建设用地考古前置管理规定》及《操作细则》,成立工作专班,进行定期调度,全方位服务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进一步落实落细。“十四五”以来,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开展考古勘探4055项、勘探总面积18000余万平方米;进行考古发掘544项,发掘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出土文物约62987件/套;完成全省71个工业类开发区文物评估,释放可用土地面积约68万亩,既有效抢救了地下文物,又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不断深化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文物营商环境。“十四五”以来,共办理各类省级文物行政审批事项1320件,全省文物领域市场主体现有90家。
发布会上,省文物局副局长白雪冰介绍,近年来,山西积极参与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在参与考古中国、实证中华文明方面系统布局,多维度实证文明进程轴线;科技赋能,多学科揭示文明发展内涵;汇聚合力,多元化阐释文明传播成就,努力用山西考古成果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文物保护法》是我国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的基础。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针对文物保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社会各方面的关切作出了回应,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健全了制度基础。“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文物保护立法和制度规范工作,文物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振华介绍,“目前山西初步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以省市两级人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主体的框架体系,为促进我省文物保护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推动古建筑保护传承方面,白雪冰说道,近年来,我们结合我省文物资源特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构建大保护、大融合格局,全力推动古建筑保护传承。一是保护研究更加扎实,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二是开放管理更加科学,不断加强文保单位日常管理,推动更多文保单位对外开放。三是传承利用更加有效。加强资源整合,统筹规划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格局。四是展示传播更加丰富。广泛利用AR、VR、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构建了一系列数字“云端”展示传播和沉浸式体验项目。
发布会上特别指出,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已经成为城市的“会客厅”,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社会风尚。截至2023年底,山西省共有备案博物馆(纪念馆)225座,全年举办陈列展览781个,教育活动7694场,总参观人次超过3000万人次。
为持续推进山西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山西完善全省博物馆功能布局,以省级馆为龙头,市级馆为骨干,县级馆为基础,非国有博物馆为有益补充的博物馆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以精品陈列展览推介为抓手,加快现有博物馆陈列展览提质升级,推动博物馆与观众“双向奔赴”。强化服务意识,把社会和观众的需求作为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文教融合。
王振华介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从2024年5月开始,到2025年5月结束,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普查。进入实地调查阶段后,我省坚持“应普尽普、应保尽保”的原则,周密组织、科学指导、有序推进、广泛宣传,实地调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截至2024年12月23日,我省已复查“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1544处,复查率58.5%;已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12处, 其中一些重要新发现填补了地区文物资源空白。
云冈学建设是云冈石窟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四年来,经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云冈学框架已经建立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当前正在汇聚省内外各方面学术力量,扎实推进各项研究工作。
(网易山西 张丽 助编 霍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