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1月9日,在太原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太原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红敏说道,“自2024年5月实地调查启动以来,各普查队克服野外作业种种困难、吸取总结工作经验,完成三普文物复核1400余处,达成了复核率60%的年度普查工作目标;征集汇总新发现文物线索40余条,其中30处已完成实地核查登记。”
发布会上,任红敏介绍了太原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阶段性进展及全市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情况。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强化工作保障。快速响应,建强普查机构,成立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为双组长的工作专班,成员包括22个市直有关单位。汇聚合力,组建普查队伍,2024年5月,太原市四普办组织开展了太原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培训,邀请省普查办专家对普查标准、软件操作等进行讲解,确保普查工作规范开展。充分发挥市级文物保护机构和考古工作队伍的力量,市本级成立一个专家组,抽调市文物系统副高级以上职称、有三普或相关专项资源调查经验的专家,提供普查技术指导,确保普查数据质量;成立两支市级普查队,由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业人员组成;10个县(市、区)分别组建县级普查队,充分调动乡镇文化站、网格员等基层工作人员,吸纳山西大学文物全科生、大学生志愿者等高校人才,动员文保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实地调查。落实经费,提供工作保障,截至目前,太原市市、县两级共落实普查经费约150万元。
推进实地调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其中古遗址334处、古墓葬121处、古建筑932处、石窟寺及石刻4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96处、其他6处。此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主要任务包括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核,以及对新发现文物进行调查认定。实地调查期间,市、县两级普查机构严守普查纪律,对普查登记对象建立预先保护机制,严格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制度,建立健全在城市更新、建设中先行组织文物资源调查的保护前置机制,守护文物本体安全。
广泛开展宣传。本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始以来,市文物局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普查宣传,宣传文物普查的重大意义、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普查,提高了全社会对文物的认知、对普查工作重要性的认知,营造了良好的普查氛围。
市、县两级普查办借助新闻报纸、广播、电视、融媒体、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通过开设文物普查专栏、编写普查工作简报、记录普查工作日志、拍摄野外调查视频、现场直播等方式,及时发布普查工作动态,对实地调查进展和成果亮点进行生动宣传。
2024年11月,央视新闻报道太原市万柏林区新发现文物磺厂石窟,经专家现场勘察,初步判断为北魏时期,为目前已知太原市范围内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市文物局副局长(挂职)高振华介绍,市文物局坚持“应普尽普,应保尽保”的工作原则,通过向社会征集文物线索、向各行各业征集线索、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等方式,收集汇总新发现文物线索,加大调查走访力度,深入、全面地开展普查。
“自开展普查实地调查以来,我市已经完成了30处新发现文物线索的实地调查。”高振华说道。几处意义较大的普查新发现有万柏林区磺厂石窟、古交市岔口风则峁遗址等。
此外,迎泽区对建设双塔公园时发现的“小双塔”——永祚寺住持砖墓塔进行了调查登记,现已由太原市公园服务中心(双塔公园)进行管理养护;杏花岭区将地铁2号线建设工程中的重要考古发现——镇远桥遗址列入本次普查登记范围;尖草坪区普查队按照文化景观认定标准,对太钢渣山公园进行了调查登记;晋源区普查队挖掘区域内红色资源,会同文物保护和党史专家,对太原县第一支部——桃园煤矿支部旧址等红色遗迹、史迹进行了文物调查和价值认定。
这些新发现文物完善了我市文物谱系、填补了部分文物资源的空白,为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也为我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打下基础。
发布会上还介绍,根据国务院通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将从2023年11月持续至2026年6月,共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普查实地调查阶段截至2025年5月。目前,太原市已完成了60%以上的三普登记文物复核工作。下一步,市文物局将严把普查数据质量,完成实地调查;依法进行文物认定,汇总普查成果;开展普查宣传工作,共享普查成果,扎实落实太原市文物普查各阶段工作任务。
【相关链接】
万柏林区磺厂石窟。石窟位于万柏林区磺厂村以南土坡顶上,处于太原西山主峰石千峰的北麓。石窟开凿在一巨石上,坐北朝南,窟外两侧尚有未开完的小龛9处,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微弧,三壁三龛。石窟三壁主尊均有明显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风格,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特别是迁洛后石窟造像艺术汉化趋势,多采用南朝士大夫服饰形式雕凿。石窟右壁(西壁)为倚坐弥勒像,亦是北魏后期题材。壁面左上角和右上角刻有两处题记,右上角自左往右可见“延昌三年八月十五日”等字样。经专家现场勘察,磺厂石窟时代特征鲜明,信息明确,为目前已知太原市范围内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具有重要文物和学术价值。磺厂石窟的发现,拓展了考古界对太原西山石窟地域丰富性的认识,或为山西石窟寺研究提供了最新时间坐标。
古交市岔口风则峁遗址。2009年,当地村民在耕种过程中,约在地表下40厘米处发现一件磨光石磬、几件石斧、一件小口陶罐,遂上交到古交文物部门,这些器物现保存在古交市文物旅游保护发展中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员前往这些遗物出土地进行现场调查。现场踏查中,在田间地头、耕土地坎中采集到多件夹砂和泥质陶片,纹饰多饰有篮纹、部分素面纹,可辨器物有陶盆、陶罐及器物桥形鋬(pàn)和鸡冠形鋬。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推断岔口村风则峁遗址的时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它的发现将为探索中华民族早期文明,为探索晋中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提供宝贵的新资料,为探索汾河流域史前文化的面貌提供新的实物证据。
(网易山西 张丽 助编 霍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