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5000年文明历史中,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里。在春节来临之际,太原市迎泽区滨河小学二年四班的同学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这个特殊的新年。
过新春怎么少得了红红的剪窗花呢?剪刀在外婆的灵巧的手中翻飞,转瞬间便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福字,鱼跃龙门等精美的图案。同学们也尝试剪几个小小的窗花,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和成就感。
灯笼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承——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象征着幸福美满、团圆和谐。所以家家户户挂起灯笼,也意味着走进了新年。
过年最有仪式感的就是贴春联。在爸爸妈妈的指引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旧春联揭下,郑重地把新春联贴在门框上。红纸上金色的字,映着晨曦的阳光,似乎在诉说着吉祥与希望,这不正是这一年里传统文化的延续吗?厨房里,奶奶和妈妈正在捏着花馍,他们巧妙地将一团团面团捏成各种形状,有的是盛开的牡丹,有的如翩翩起舞的蝴蝶。同学们也跃跃欲试学着他们的样子,虽然成品不是完美,但参与其中的快乐与成就感也让大家久久难以忘怀。
重头戏就是传统的看春晚、包饺子活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调馅、擀皮儿,一个个形状奇异的饺子排列在案板上。煮熟后香味扑鼻,这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家人团聚、幸福美满的象征。
这就是非遗年,简单而又充满传统韵味的每一刻,都让大家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活动不仅让大家享受到了乐趣,更让非遗文化生根发芽。
(网易山西 郗艳 通讯员 马文玲 助编 刘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