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道,在于深耕细作,更在于因材施教。2月10日,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东校区以“精准分析促提升,靶向施策启新程”为主题,分年级召开学情分析会。备课组长和班主任老师依次发言,通过数据深挖、问题剖析、策略共研,为教学提质增效注入新动力,为学子成长擘画新蓝图。执行校长梁海萍、行政副校长肖全保、教学负责人李圆、教研室主任张妍平、教务处副主任杨浩参会。
七年级:筑基固本 护航成长转型
七年级学情分析,老师们捕捉到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初入中学,科目数量显著增加,学习节奏骤然加快,不少学生在时间分配和学习方法上显得力不从心,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缺乏自律,不能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习习惯也亟待规范。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团队制定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学习方法指导课程,把控学情,帮助学生掌握高效学习的技巧;通过个性化辅导和心理疏导,帮助七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初中紧张而充实的学习节奏,为后续学习筑牢坚实基础;定期开展学习习惯养成、唤醒内驱力等主题教育,引导班级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加强校家沟通协作,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搭建起学校与家庭之间紧密的教育桥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学生成长进步。
八年级:分层教学,破解分化难题
八年级学情分析,聚焦于学科难度跃升,导致“断层效应”显现,学生群体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为此,教师们提出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基础层:强化知识框架梳理,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微课+错题集”夯实根基;提升层:设计跨学科探究任务,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辅导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中稳步提升,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九年级:精准施策,冲刺中考目标
九年级学情分析,紧密围绕中考备考展开。各位备课组长和班主任们以期末考试学情为切入点,细致剖析各个学科的优势与短板。针对薄弱学科,制定了强化专题训练计划,通过集中攻克难点、易错点,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构建“一生一策”动态数据库,追踪薄弱知识点突破情况。开发中考命题趋势分析模型,提升复习靶向性。优化整体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梳理与综合运用,确保复习效率最大化。制定三轮复习计划:一轮夯基,以思维导图重构知识网络;二轮突破,开展“项目式复习”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轮冲刺,仿真中考“沉浸式”模拟,强化应试心理建设。
理念革新 重构教育新生态
教学负责人李圆老师强调,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成绩,更应重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她提出“三变”的改革纲领:一是课堂重构:推行“20+20”教学模式(教师精讲20分钟,学生探究20分钟)。二是学法革命:引入费曼学习法,让学生化身“小讲师”,自主梳理知识脉络,主动交流解题思路。三是评价转型: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以素养为导向,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加强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从解题能力转向综合素养培育。
凝心聚力,共绘教育新篇章
最后梁海萍校长进行了总结发言,对所有老师上一阶段辛勤付出表示由衷感谢,老师们对教师工作的敬畏之心与热忱之情令人动容。回顾期末考试学情,各学科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所有老师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展望后续工作,应聚焦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追求。具体而言,关注心理动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入理解内心需求;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纵向发展,鼓励学生以自身为参照,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与超越建立纵向发展档案,鼓励学生自我超越;关注思维能力培养,给足思考时间,培育批判性思维;强化团队协作意识,秉持“齐心协力,水到渠成,各负其责,精雕细刻,通力合作,志在必得”的精神,全力以赴迎接教育改革新挑战,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学校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本次学情分析会不仅是教学诊断的“CT扫描仪”,更是提质增效的“战略指挥部”。三十六中东校区全体教师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在精准上做文章,依托大数据实现学情动态监控;在创新上求突破,构建“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课堂范式,实现减负、提质、增效;在协同上见真章,深化校家社三位一体育人格局,让每一位学生实现自我突破,收获成长与进步。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三十六中东校区会以此次学情分析会为号角,用教育者的智慧与情怀,助力每个生命绽放独特光彩!
(网易山西 张敏 通讯员 杨浩 高杨 助编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