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一场别具一格的科学探索活动在桃园南路小学四年级学生群体中火热开展。此次寒假作业围绕非遗里的科学为主题,聚焦奇思妙想100问、走马灯科学实验探究,自主研究报告单,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段独特的科学与文化交融之旅。
在非遗里的科学寒假作业启动阶段,学校精心布置了任务,鼓励学生通过《非遗里的中国》《传承 智慧篇》等节目深入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非遗文化载体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奇思妙想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们热情高涨。
随后,学生们纷纷动手开展走马灯科学实验探究。通过查阅资料、请教长辈等方式,初步认识了走马灯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制作工艺。他们利用身边的常见材料,如彩纸、蜡烛、细竹签等,精心设计并制作走马灯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尝试、调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如怎样确保走马灯转动的稳定性、如何优化叶片结构以提高转动效率等。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认真观察、记录现象,不断调整实验条件,试图找出问题的答案。不少学生还在完成基本制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有的为走马灯添加了个性化的装饰元素,使其更具艺术观赏性;有的尝试使用不同的能源替代蜡烛,探索更环保、安全的驱动方式。
元宵节时,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成果回到校园,参与展示与分享活动。大家相互交流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走马灯中蕴含的热空气流动、力学原理等科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次以非遗里的中国为主题的寒假作业,将非遗文化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寒假生活,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有益尝试。
(网易山西 张敏 通讯员 杨慧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