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今年65岁,平时身体挺健康的,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今天凌晨睡觉睡得好好的,翻了个身突然就觉得天旋地转,伴随着恶心、出汗,吓得她赶紧想坐起来,没想到一坐更晕了。全家人赶快叫了120急救车,来到太原市人民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最后在耳鼻喉科的治疗下,很快好转。
其实,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平躺着好好的,起身时突发眩晕、呕吐;站着、走着没事,一躺下来,突发眩晕、恶心、大汗。有朋友怀疑自己是晕床了,不敢躺下睡觉,身体感觉像地震一样,还有朋友以为自己中风了,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它是指症状的发生常与某些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常常由头位变化引起),比如起床、翻身、仰头等,多为天旋地转感,时间大多数不超过一分钟。同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心慌等。在临床就诊的眩晕患者中,耳石症患者达到了30%- 45%,通常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为什么会耳石症?
人体的内耳中有一个负责平衡的系统被称为前庭系统。每侧耳内均包含三个半规管(水平、前、后)和两个耳石器(椭圆囊和球囊)。当“耳石”从球囊或者椭圆囊中掉落至半规管内,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引发耳石症。掉落到三个不同的半规管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球震颤,可以细分为水平半规管BPPV、后半规管BPPV和前半规管BPPV。
怎么治疗耳石症?
通过位置性试验(Dix-hallpike Maneuver 和Role-test)可以对耳石症受累半规管进行定位。
半规管定位完成后,根据不同半规管的耳石症,复位手法也分为后管BPPV(Epley手法、Semont手法);水平管BPPV(Barbecue手法、Gufuni手法)。
在眩晕程度上,周围性眩晕一般比较剧烈,而中枢性眩晕则较轻,有时候会出现逐渐加重的情况;在发作时间上,周围性眩晕持续时间较短,而且可自行恢复,但常反复发作,中枢性则持续时间较长,可数天、数周甚至数月;周围性眩晕常会伴有耳鸣、听力减退,而中枢性则多数没有这些症状;周围性眩晕一般意识是清楚的,而中枢性则有可能会出现意识丧失;周围性眩晕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而中枢性则很少有这些症状。
王海燕,太原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
主任医师,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
在耳聋、耳鸣、内耳性眩晕等内耳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迎泽院区,周一、二、四上午;晋源院区,周三上午
(网易山西 黄晶 张丹丹 通讯员 史新燕 魏勇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