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原市人民医院晋源院区消化内镜中心孙敏主任团队成功实施“内镜下逆行阑尾治疗术(ERAT)”,为一名阑尾粪石梗阻患者解除病痛。术后患者恢复迅速,当日即返回病房。这项技术成功开展,标志着太原市人民医院在消化内镜微创治疗领域迈上新台阶。
ERAT(内镜下逆行阑尾治疗术)是一种通过结肠镜经自然腔道治疗阑尾炎的新型微创技术。操作时,医生将肠镜送至盲肠,定位阑尾开口后,通过导丝引导导管进入阑尾腔,利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清除粪石、脓液,解除梗阻,恢复阑尾正常功能。与传统手术相比,ERAT无需切除阑尾,体表无创口,极大降低了创伤风险。
孙敏主任指出,ERAT并非适用于所有阑尾炎患者,需严格评估病情。
适应症:
1、急性单纯性或早期化脓性阑尾炎:病程较短(通常≤3天),无穿孔或坏疽;
2、明确粪石梗阻:影像学检查(如CT)显示阑尾腔内存在粪石;
3、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通过清除梗阻降低复发风险。
禁忌症:
1、阑尾穿孔、周围脓肿或坏疽;
2、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无法耐受内镜操作;
3、疑似阑尾肿瘤或其他复杂病变。
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ERAT技术优势显著:
1、保留器官功能:避免阑尾切除,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及免疫功能(阑尾是肠道免疫组织的一部分);
2、微创高效:手术经自然腔道完成,体表无切口,术后感染风险低,患者6小时即可进食,1-2天可出院;
3、并发症少:传统手术可能引发肠粘连、切口疝等长期问题,ERAT则显著降低此类风险。患者因阑尾粪石引发腹痛,辗转多家医院后选择ERAT治疗,术后次日即可下床活动,恢复良好。
阑尾炎治疗需“量体裁衣”
阑尾炎是常见急腹症,但治疗方式需因人而异。传统阑尾切除术曾是“金标准”,但可能带来器官缺失和远期并发症。ERAT的出现为特定患者提供了“保阑尾”的新选择,尤其适合年轻、对微创需求高或希望保留器官功能的群体。
孙敏主任提醒,若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初期中上腹疼痛后转移至右下腹)、发热、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超声、CT等检查明确病因后,由医生综合评估选择手术、ERAT或抗生素保守治疗。
展望:微创技术推动医疗进步
此次ERAT技术的成功开展,为本地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治疗选择。随着技术普及和临床经验积累,ERAT成为阑尾炎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不断推动“精准医疗”和“快速康复”理念的落地,让更多患者受益。
孙敏,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太原市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晋源院区消化科、内镜中心负责人,长期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及内镜工作,有丰富的消化系统疑难疾病诊治经验,擅长消化内镜下各种治疗。
出诊时间:周一、周四全天
(网易山西 黄晶 张丹丹 通讯员 史新燕 魏勇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