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不仅是一项生存技能,更是一门生命必修课。晋中信息学院以“让每一名学生都学会游泳”为目标,历经十年探索实践,在2024年秋季学期迎来里程碑式突破,游泳课程由选修课改革成为必修课,通过系统性教学改革,普本大二年级1848名学生的游泳技能掌握率从不足2%跃升至93.9%,成为新教育理念下体育育人的新范式。
2023年9月的一份调查统计报告让学校相关部门陷入深思,全校两万余名学生中仅1.8%的学生具备基本游泳能力,这个数据不仅反映出学校地处北方,地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局限导致接触过游泳的学生少之又少,更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生存技能教育的重大缺失。面对“每年夏季青少年溺亡事故频发”的社会痛点,学校相关领导立即决策,将游泳纳入必修课程体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首先要具备守护生命的能力。”学校常务副校长刘正国在游泳课程改革专题会议上强调。
2024年4月,经过充足的筹备,晋中信息学院游泳“集中授课”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推行,在“人人会游泳”的教学目标推动下,学校进行游泳课改,由游泳专职教师完成每学年一届学生(大二年级)的教学任务并进行考核,将考核成绩与学生毕业挂钩,设立26个学时、100%全覆盖游泳必修课程,游泳教学组7名教师和10名安全助理在游泳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创新。在游泳教学中,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完整与分解法、循环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教授动作要领,帮助学生由简到繁掌握技术,帮学生建立动作表象,理解并练习动作。还采用小组学习法,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利用纠错对比法,巩固正确动作,激发学习积极性。经过七周的系统教学,超过60%的学生能够熟悉水性及水中换气技术,40%的学生学会蛙泳的基础技巧,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至少学会了基础的水中自救技能。
同时,在游泳课程中,老师们和教练积极联动,互通信息形成合力,挖掘对游泳感兴趣和有基础的学生,一些表现出色的学生被推荐加入学校游泳队、水球队、铁人三项队接受专业的训练和指导。这些学生从最初的不了解游泳、不敢下水,到如今的热爱和擅长,不仅实现了个人技能的飞跃,也为学校的竞技体育项目注入了新鲜血液。2024年11月2日-3日,学校游泳队在王威雯、陈紫怡两位教练的带领下,派出30名队员参赛,最终获得个人荣誉10金12银6铜,并且以团体总分超第二名130多分的成绩,获得了首个山西省大学校园组冠军。
2024年9月,经过一个假期的工程改造,设备升级改造之后的乌马河恒温游泳馆再次焕新开放,针对1848名来自普本大二56个班级的学生正式开设26学时的游泳教学必修课程,最终93.9%的学生顺利通过考核,几乎所有学生都喜欢上了游泳运动。在这场游泳课程改革中,三个举措格外引人注目:
精锐师资矩阵:游泳课程的专业教学小组由2名副教授领衔的7人教学团队组成,堪称“黄金配置”。国家游泳一级运动员常教练曾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水球锦标赛女子第一名,带领女子水球队在2024年获得了全国第四的优秀成绩。国家一级运动员闫教练为国家级水球裁判员、一级游泳裁判员,曾获2018-2023年五届中国大学生水球锦标赛冠军,担任第31届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内技术官员。4名讲师均具备8年以上教学经验。特别配备的10名安全助理均考取初级救生员和初级教练员双证,形成“教学+救护”双保险。
精准分层教学:创新实施“三级能力模型”教学,初级班从“水中行走”开始,采用“浮板渐进法”消除恐水心理;中级班重点突破换气节奏,设置“25米挑战赛”激发潜能;高级班引入“求生游泳”模块,模拟抽筋、衣物负重等突发状况。除每周2学时课程外,学校独创“21天陪伴计划”,对进度滞后学生提供额外三周特训,确保不让任何学生掉队。
精密考核体系:学校游泳课程考核标准经省游泳协会专家论证,设置严格的考核体系,最终,基础达标的学生占比为42.6%,这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蛙泳技能,动作标准,连贯流畅;针对未通过的学生每学期定期组织重修与补考。
值得关注的是,课程融入8学时急救实训,学生需通过CPR(心肺复苏术)、溺水自救模拟考核,真正实现“会游泳、懂救护、能施救”。
站在93.9%的新起点,晋中信息学院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启动“游泳教育2.0计划”,充实师资队伍,借鉴其他高校体育育人经验,优化教学模式,细化考核标准……让改革的每一步都能够生动诠释“生命教育”的深层内涵。
正如新教育理念所彰显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看见学生、看见未来,从“标准化”向“定制化和个性化”跃迁,全力为学生提供幸福且完整的教育生活,实现学生最大幅度成长。这场仍在深化的游泳课程改革,不仅教会学生驾驭水的力量,更培养了他们直面人生风浪的勇气与智慧。当越来越多的“浪里白条”从这里出发,他们看到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对生命本质的回归与致敬。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