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太原市晋源区第三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组于3月12日开展了题为“自制日晷,了解十二地支”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日晷作为古代计时工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通过自制日晷,学生可以将科学、数学、历史、美术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实践能力, 提升科学探究、问题解决、合作交流等核心素养。
学生自制日晷具有多重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自制日晷需要动手操作,这能够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通过制作日晷,小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到太阳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日晷计时的工作原理。
日晷的使用需要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变化,这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注意力。自制日晷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能够激发小学生对科学、历史和天文学的兴趣。跨学科学习日晷的制作和使用涉及数学、物理、地理和历史等多个学科知识,有助于小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日晷作为古代计时工具,其制作和使用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十二地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小学生通过学习十二地支,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小学生可以通过背诵这些地支来锻炼记忆能力。十二地支与十二时辰相对应,每个地支代表两个小时。小学生通过学习十二地支,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和划分。每个地支对应一个生肖,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十二地支来了解自己的生肖以及相关的文化故事。自制日晷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这些品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小学生需要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自制日晷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还能在多个层面上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年级组的全体数学老师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他们致力于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将数学、科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多学科视角的切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日晷的来历和时辰的划分以及钟表的发展史。
在此活动中,老师们组织学生自制日晷,观察影子,了解十二地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直接地体会我国文化的内涵。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时钟的认识。同时还调动了家长的力量,号召家长助力孩子,激发了家长和孩子的兴趣。
(网易山西 闫珊 通讯员 李龙梅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