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也称“升分”(外文名:Vernal equinox),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卯,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
《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农历书:“斗指卯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两极除外),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时节气候十分适宜各种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要注意经常打开门窗给房屋通风,在屋内种一些花草,提高空气质量和负离子浓度,对人体的健康和心理调适非常有利。《黄帝内经》还认为"行则血归于心,卧则血归于肝",也就是说人体在躺卧时血液较多地流向肝脏。所以,早睡不仅是休息,还是在养肝。
春分饮食讲究“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此时多食用
(1)蔬菜水果:可以补充冬季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消耗,对养生大有裨益。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要“食岁谷”,意思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植物生发出新鲜的嫩芽,其中,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等。
(2)增甘少酸:少吃酸味食物,以防肝气过盛。宜吃甘味食物,以养护脾胃,可适当多吃大枣、山药等。
运动也是调畅情志、健身养生的重要方式。春暖花开之时,于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适度运动,可以让机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有助于升发阳气。做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 骑自行车、登山等,放松身心、增强抵抗力。当然,运动不能过于剧烈或时间过长,每日可根据自身情况运动1-2小时。
春分时节多风多雨,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人容易出现莫名的情绪波动,头晕、眼干、失眠等症状多有发生。此时人体的血液和激素活动处于相对的高峰期,而气温的骤变会导致人体平衡失调,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需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阳光明媚的日子,可以与亲朋好友结伴郊游,有利于肝气的调达。学会放松,可以尝试冥想、瑜伽等方法,舒缓压力。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性温味苦,无毒,通十二经,具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一)穴位艾灸
1、肝俞穴
它具有疏肝理气、 降火退热、益肝明目、行气止痛等作用。位置: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手握拳,手臂屈曲,拳背置于后背两侧,当前臂呈水平位时,手背的位置就是肝俞穴。
2、肾俞穴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取穴位置:位于后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足三里
艾灸足三里有健脾理气、强身健体的作用,有改善脾胃功能的功效。取穴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一年之计在于春,
养肝护肝正当时,
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曹国平
· 博士研究生
· 副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工作15余年,临床治愈2万余例,专攻各种原因导致的难治性反复失眠。
擅长:治疗肝炎、肾炎、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胃炎、肺气肿、糖尿病,及老年期的消化、内分泌、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的慢性疾病,及妇科如痛经、月经延长、闭经、白带增多等;同时擅长头晕目眩、乏力、心悸、盗汗、失眠、健忘、肢麻、便秘、腹泻等症状的中医调摄。
中医科人才梯队完备,拥有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8名,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8名。目前开展的特色治疗项目:中药内服、中药外用、中药熏蒸;针刺、梅花针、揿针、浮针、耳针、电针、小针刀;普通艾灸、督脉灸、雷火灸;穴位敷贴、穴位埋线,推拿按摩以及运用多种国内先进仪器理疗等。
住院部优势病种:全面开展各种特色治疗及理疗,治疗反复失眠、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调理、肢体关节疼痛、肥胖、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及周围神经病变、面瘫、偏瘫、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高血压、冠心病、胃炎、消化道溃疡、腹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尿失禁、尿储留、慢性肾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小儿多动症、小儿呼吸及消化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不孕不育等效果显著。
(网易山西 黄晶 王家琪 通讯员 王建荣 助编 刘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