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孩子们能量补给的重要站点。而食堂,这个看似平凡却承载着无限温情与关怀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每一勺饭菜都蕴含着对民意的深度倾听,每一道菜品都是对营养与口味的精心雕琢。
介休市义安镇第三小学校,一所始终将学生饮食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的学校,正以其独特的食堂管理模式,书写着校园食育的新篇章。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校园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义安三小积极响应,主动作为。从菜品结构的优化到口味需求的满足,从“立体化”民意反馈机制的构建到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的实体运作,义安三小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听民意、办实事”的教育服务理念。
2024 年 12 月 2 日,义安三小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正式成立了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学校提前在班主任工作群发布通知,鼓励家长踊跃报名参与学校膳食安全管理,力求每个班级都有家长代表参与。
第一次会议上,家长们在学校领导陪同下,深入食堂各个区域参观,仔细了解加工流程、留样、废弃物处置和餐饮具消毒等环节,认真查看相关台账。看到食堂食材新鲜、环境整洁,家长们对食堂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也吃下了 “定心丸”。
同时,家长委员会制定了陪餐计划,每周安排3名成员到校陪餐,对饭菜质量、价格等进行监督并提出建议,为提升食堂服务质量贡献力量。
2 月,学校通过班级群发放《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满意度调查问卷》,回收 240 份有效反馈,梳理出两大关键问题:绿叶菜种类少,营养搭配需加强;部分菜品偏辣,需增加不辣口味。
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食堂创新构建 “立体化” 民意收集机制,开辟线上线下双通道,开通专用邮箱,公示校长和分管副校长电话,确保家长意见能及时反馈。
基于收集到的民意,学校推行 “靶向式” 膳食升级。借助家长委员会的力量,推出 “每周新菜计划”,新增蒜蓉西兰花、豆豉鲮鱼油麦菜等多种健康菜品,还增设 “不辣窗口”,满足不同口味学生的需求。这种以数据为驱动的决策模式,避免了盲目决策,有效提升了膳食的营养健康水平。
义安三小以 “小餐桌” 撬动 “大民生”,通过 “倾听 — 响应 — 共建” 模式,将膳食改善从 “吃饱吃好” 提升到 “吃的科学,吃的营养,吃的健康” 的新高度。这不仅解决了校园食堂的常见难题,还探索出 “家校社” 多方协同、数据驱动的校园食育新路径,得到家长们的认可。
未来,义安三小将继续深化工作。在提升饭菜质量方面,注重食品安全、营养均衡和口味多样;积极推广食品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进一步增强家校沟通,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及时收集和反馈家长意见;每月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探讨食堂管理问题,分享改进成果;组织食堂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更深入了解食堂工作流程,增进信任。
【结语】:义安三小食堂的改革实践,是家校共育的生动写照,也是校园食育的新典范。通过成立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学校与家庭携手共筑食安防线,让每一勺饭菜都承载着安全与信任。倾听民意,精准优化膳食,学校以实际行动回应家长关切,让食堂成为满足学生多元口味的营养宝库。家校共同联合,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小餐桌”绽放出“大民生”的璀璨光彩。
(网易山西 闫珊 黄晶 助编 池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