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下午太原市第五实验小学五年四班的家长进课堂活动如期开展。教室里,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正在上演,同学们在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深入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艺术的奥秘。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中国民间独特的染色工艺。"家长老师郭阿姨指着大屏幕上的时间轴娓娓道来,"这项技艺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代。"同学们惊讶地了解到,早在东晋时期就有鹿胎缬的记载,陶渊明在《搜神后记》中描述的"紫缬襦"就是紫色的鹿胎缬上衣。而盛唐时期的"鱼子缬"更是让同学们惊叹不已——那米粒大小的点状图案,每个都需要手工打结,耗时之长、工艺之精令人叹服。
屏幕上展示的扎染作品让同学们目不暇接。从古典的鹿胎缬、鱼子缬,到现代创新的艺术创作;从云南白族的传统纹样,到生活中常见的背包、T恤、围巾、装饰画等实用品,扎染艺术以其独特的晕色效果和无穷的变化,深深吸引着每个同学。"看这个蓝底白花的图案,就像夜空中的星星!""这块布上的花纹好像小鱼儿在游动!"赞叹声此起彼伏。
"扎染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扎'和'染'这两个步骤。"郭老师现场讲解着各种扎法:折叠扎、螺旋扎、夹板扎......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美丽的花纹,都是通过不同的捆扎方式创造出来的。被绳子捆住的地方染不上颜色,就会形成独特的花纹。这种古老的工艺原理,让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
实践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同学们领到纯白手绢后,按照学到的方法开始创作。有的将布料折成三角形,有的卷成螺旋状,还有的尝试用弹珠创造圆形图案,有的像折扇子一样折叠,有的进行"田"字对折,还有的尝试制作类似鱼子缬的小点图案。教室里橡皮筋的弹响声此起彼伏,就像奏响了一曲传统工艺的现代乐章。
当作品展开的那一刻,"哇!"的惊叹声不绝于耳。每个作品都独一无二,就像每个孩子独特的想象力一样不可复制:有的像灿烂的星空,有的似绽放的烟花,还有的宛如冬日里的冰裂纹。就连平时小调皮们也捧着自己创作的"鱼子缬"风格作品,脸上写满了自豪。
同学们不仅体验了非遗技艺,更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看着孩子们兴奋地讨论要回家继续创作,相信这颗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这场跨越千年的美育之旅,正在新一代手中续写新的篇章。
(网易山西 黄晶 通讯员 宁涛 助编 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