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山西这片热土上,一家企业用近30年的坚守,将家政服务的“小事”做成了推动乡村振兴、赋能万千家庭的“大事”。2024年,红马甲集团以“山西精品”之名,再次站上行业之巅。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关于责任、创新与温度的答卷——他们用标准重塑行业底色,用科技链接城乡温情,用行动书写大爱篇章。今天,让我们走近红马甲,聆听一段关于“服务为民”的星辰大海。
在太原市迎泽区桥东街2号,一座看似普通的办公楼里,红马甲集团用近30年的光阴,将“服务、爱心、奉献”六个字刻入了企业基因。自1995年成立以来,这家以家政服务为核心的企业,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将社会责任融入商业逻辑。从革命老区到贫困山区,从城市社区到偏远乡村,红马甲的足迹遍布山西60多个县区、280个乡镇、1.2万个村庄。
这是一条充满温度的发展路径。红马甲深知,不仅是擦窗扫地、照料老幼,更是一个家庭与社会的连接点。他们以“三个面向”为锚点——面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构建了“职业培训、技能提升、劳务派遣、就业指导”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吕梁山区,他们助力打造了“吕梁山护工”品牌;在太行山脚下,“太行家政”成为当地妇女就业的“金名片”;在武乡,“红哥红嫂”用勤劳双手改写命运。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不仅让技能成为脱贫的底气,更让乡村振兴有了可持续的支点。
当“山西精品”认证的桂冠落在红马甲集团肩头,背后是262项企业标准的沉淀、5万名技能人才的成长,以及2.6万家庭的命运转折。作为国家级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红马甲用近乎严苛的细节管理,将“散、乱、低”的行业标签撕下——母婴护理的被子叠放角度、养老陪护的服务流程手册,甚至是一通96305客服专线的响应速度,都在无声诉说着“山西标准”的力量。
标准背后,是无数细节的沉淀。在红马甲的培训学校,学员不仅要学习实操技能,还要熟记《家庭母婴护理服务评价指南》《家庭养老服务评价指南》等标准文件。这些文本不是冰冷的规章,而是服务品质的“护城河”。一位学员曾感慨:“在这里,连叠被子的角度都有标准,但正是这些细节,让我们在客户家中赢得了尊重。”
谁说家政行业只能靠苦力吃饭?红马甲用一场“互联网+”的破局实验给出答案。2021年,集团投入130万元研发“晋家好优选”小程序,开通“96305”客服专线,将培训、就业、服务全流程搬上云端。每天7万人在线观看课程,高峰时突破10万人。在太原,1000个社区家政服务站的建设计划正在推进,未来将覆盖全市111个街道、570个社区,甚至辐射934个农村。
但科技的底色始终是“人”。红马甲深知,再智能的系统也无法替代面对面的温度。他们创新“家政服务进社区”模式,将服务站开到居民楼下。在太原某老旧小区,65岁的张阿姨通过楼下的服务站找到了“标准化”的护工,“山西护工”用专业赢得尊重。红马甲用行动证明:技术可以赋能,但服务的核心永远是“人”。
红马甲的故事里,商业成功与社会责任从未割裂;红马甲的日历里,藏着许多“非商业”的注脚:连续15年的“慈善活动周”,为孤寡老人、残疾困难家庭、劳动模范、军烈属送上免费服务;30吨垃圾清理、数千辆共享单车的归位,是他们对“文明城市”的无声守护;而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重阳的慰问品,则成了连接企业与社区的温情纽带。
集团负责人说:“我们做的是社会工程,不是生意。”这份责任,让红马甲的服务超越了家政的边界,成为推动城乡共融、老有所依的社会支点。
从几人创业团队到拥有3000名员工、30家分支机构的行业龙头,红马甲用近30年证明:家政服务可以是一门有尊严的生意,更可以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2024年,红马甲集团“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项目荣登“山西精品”榜单,荣誉背后,是无数家庭真实的获得感。
站在新的起点,红马甲的目标不止于山西。他们计划将“吕梁山护工”“太行家政”等品牌推向全国,让“山西标准”成为行业标杆。而在更宏大的叙事中,这家企业正以家政为针、以责任为线,织就一幅城乡共融、老有所依、弱有所扶的社会图景。这或许就是红马甲给时代最好的答案:商业向善,服务为民。
【结语】“山西精品”认证不是终点,而是红马甲集团新征程的起点。在这里,标准化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笑脸,科技赋能的深处是城乡共振的心跳,商业成功的底色是社会责任的担当。当一家企业将“服务为民”刻入基因,它的故事便不再局限于行业榜单,而是融入了一个时代的温度与希望。未来,红马甲的故事,仍将续写于每一扇被擦亮的窗户、每一份被守护的温情之中。
(网易山西 张敏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