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当春日的暖阳轻柔地洒向大地,校园也在蓬勃的春意中焕发出无限生机,尖草坪区第四实验小学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切实引导教师深入探讨课堂教学规律,钻研教材教法,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展以“聚焦素养提升,深耕品质课堂”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
一年级康洁老师和武富萍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公鸡和小鸭子》。康洁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采用师生对读、男女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进角色,体会人物心理。康洁老师还注重朗读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朗读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武富萍老师围绕低年级识字写字重点展开教学,采用随文识字的形式开展,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识字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同时,借助情境和朗读感悟情感,向学生传递了交友的原则,提升了品德素养。
二年级翟爽老师执教的《一匹出色的马》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作者通过儿童视角,讲述了一家人在郊外散步时,妹妹通过“骑柳条马”获得力量的故事,展现了童趣、亲情与想象力的美好。翟爽老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角色内心,一起体味爱的智慧。课程之初,师生一同回顾春天傍晚郊外的美景,抓住“绿色”相关的词句,回顾想象的方法,为本节课继续展开想象做好铺垫。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第二部分妹妹的心情,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妹妹的心情变化,分析心情变化的原因,通过想象,补充留白,说一说,演一演,读好人物的语气。最后,教师借助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智慧,家人之间的爱,回扣单元主题“关爱”。
三年级陈聪老师、邹怡老师、张媛老师同课异构《纸的发明》。陈聪老师带领同学们“探秘造纸术”,一起领略体会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课程伊始,通过时间轴回顾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的书写材料有很多不足,进而让同学们感受到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多么伟大。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就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步骤、历史意义等提问,老师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造纸术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激发了他们对古代科技发明的浓厚兴趣,在心中种下探索传统文化的种子。
邹怡老师在大单元背景下,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千年时空,化身小小蔡伦,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该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体验,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状态,整个课堂充满了正能量。
张媛老师这节课别出心裁,以中国造纸博物馆招纳小宣讲员为情境,开启这场知识与文化交融的奇妙之旅。课堂伊始,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纸的发展历程,古老的文明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接着,通过趣味盎然的科学小实验,造纸过程不再抽象难懂,学生们直观感受传统技艺魅力,领悟纸传承千年的原因。随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最后,模拟博物院宣讲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们化身小宣讲员,自信传播造纸知识。这堂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传承的接力,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年级李婧老师与王建霞老师执教的《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该单元衔接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了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李婧老师以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做衔接。在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合作探究中梳理出解决策略,并能通过练笔训练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课堂教学时李老师相信学生,勇于放手,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享受乐趣、习得方法、获得成长。
王建霞老师这节课以"小组探秘"为主线,通过三大问题点燃思维火花:1.课文围绕“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展开了哪些方面的讲解?2.为什么说“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3.纳米技术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辩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爱科学、学科学、探索科学"的深度学习。
五年级王丽老师、邓雅丽老师、张娇燕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王丽老师以"双线并进,情智共生"为核心理念,在文本解读层面,通过绘制“内心波折图”引导学生梳理毛主席面临艰难抉择时的心理嬗变轨迹。教学过程中聚焦动作描写(如"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神态描写("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心理描写("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等多元表达形式,帮助学生立体感知领袖作为父亲的舐犊情深与作为领袖的伟人胸怀。另外,王老师紧扣"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习作要素,设计"重现场景"的写作任务:以"泪湿纸巾那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习得的神态、动作、心理交织的描写手法,想象主席独处时的具体情境。这种"解构-重构"的教学设计,既实现了从阅读到写作的能力迁移,又通过沉浸式创作深化了对人物精神境界的理解,使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情境化学习中达成有机统一。
邓雅丽老师这堂课亮点纷呈,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授课过程中,邓老师精准把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紧扣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深入体会他痛失爱子的悲痛心情以及以国家为重的伟大胸怀。课堂上,邓老师还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堂课充分展现了邓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张娇燕老师对文本理解深入透彻。文章围绕毛主席在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内心的悲痛与艰难抉择展开,体现出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教师抓住了这一核心线索,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引导学生分析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还是对其心理活动的挖掘,都紧密围绕这一主旨,使学生能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情感基调,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吕佳芹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吕老师以“马”为切入点,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王国,朗诵与“马”相关的古诗名句,自然过渡到李贺的《马诗》。课堂紧扣语文核心素养,以“读诗—解意—悟情—拓思”为主线,层层递进。吕老师发挥语文学科优势,紧扣文本,剖析诗歌语言,深挖诗人李贺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与思想。同时巧妙融合地理知识,点明“大漠”“燕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理解恶劣的边疆环境,分析“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中的意象,感悟诗人壮志难酬。课堂尾声,吕老师以古照今,让学生明白英雄精神的传承,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种子。一堂课下来,同学们收获满满,沉浸在古诗的魅力海洋里,汲取着传统文化的养分。
张璇老师指教的《柳树姑娘》是一首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三拍子歌曲,生动描绘了春天柳树的婀娜姿态,充满了童趣。通过学唱这首歌,能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韵律,提升音乐感知与表达能力。同时,进行二声部合唱,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音乐协调性,激发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靳蓉老师课前准备充分,课件精美实用,情境创设良好。学生们积极与老师互动,踊跃参与活动,音乐教室变成了童话理发屋。当知识传授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当技能训练包裹上游戏化糖衣,教育的魔法便悄然发生——那些高举的剪刀手,终将沉淀为童年记忆里跃动的音符。
此节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情境化、游戏化的活动设计,有效实现了音乐教育与德育、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从审美感知上看,通过理发店音效模仿、二拍子节奏体验,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拟声元素,感知劳动场景中的声音美感,符合低年级学生具象化认知特点。歌曲情绪分析与动作设计,强化了学生对音乐情感表达的直观理解。从艺术表现上看,角色对唱、打击乐伴奏等活动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歌唱能力,又通过肢体动作与乐器配合,实现了“唱、动、奏”多维表现,提升综合艺术表达能力。从创意实践上看,鼓励学生在模仿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作,体现了“从模仿到创新”的思维进阶。从文化理解上看,通过讨论“理发师的价值”,将音乐学习延伸至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尊重职业、理解“美源于劳动”的社会意义,赋予课堂人文温度。
在活动设计上,首先情境化教学贯穿始终。从导入环节的音效模拟到角色扮演,始终以“理发店”场景为主线,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参与热情,符合一年级学生“玩中学”的特点。其次,多感官联动强化体验。听觉(歌曲聆听)、动觉(动作模仿)、视觉(道具/图片)多通道参与,帮助学生多维度理解音乐内涵,深化学习效果。最后,合作学习促进社会化发展。分组角色扮演与乐器合奏,不仅培养合作意识,更在互动中锻炼语言表达与社交能力,契合低年级学生社会化发展需求。
教为引,研为路,思为桥,践为证。公开课结束后,语文组、音乐组教师们齐聚一堂,开展评课研讨活动。老师们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复盘和总结。组内老师们积极发言,如实反馈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大家畅所欲言,真诚分享,思维在交流碰撞中升华,技能在磨砺锤炼中精进。
这场在春日里开展的小学公开课活动,宛如一首动人的春之曲,奏响了教学的新乐章。在盎然的春意中,尖草坪区第四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将继续秉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创新的精神,投身到教学工作中,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绽放光芒,书写教育事业的美好春天。
(网易山西 郗艳 助编 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