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推动力。“名医”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对引领学科发展、带动团队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更方便地看上病、看好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
自开诊以来,在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朔州市大医院聚焦群众就医需求,努力破解高端医疗人才“不够用”的问题,积极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柔性引进”政策,筑巢引凤,在吸引全国各地三甲医院的知名专家来院坐诊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许建英教授就是这一优秀团队中的特聘专家。
许建英,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西名医;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委员,中国慢阻肺联盟常委,中国罕见病联盟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以及山西省呼吸病专业委员会第四、第五届主任委员,山西省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主席。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性疾病、肺血栓栓塞症、支气管肺癌、肺结节、呼吸衰竭、胸腔积液、睡眠呼吸障碍、肺结核等呼吸系统常见病及弥漫性肺疾病(包括风湿免疫相关间质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等疑难危重症疾病的诊治。
怀着对生命深沉的敬畏,带着对医学纯粹的追求,许建英教授扎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40多年,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为群众紧紧握住健康的希望,赢得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赞誉。
老百姓常说,人活着就是一口气,这话虽质朴,却直白地道出了“呼吸”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受地域特征影响,在山西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较为常见,尤其冬春两季成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加重高发期,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
许建英教授选择呼吸专业,正是因为这一专业常见病及急危重症患者多,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工作充满挑战性。经过40多年从医经历,结合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钻研,在与呼吸疾病诊治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以及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体现出深厚的专业功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许建英教授以开拓性思维,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合作项目。在王辰院士组织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课题中,完成工作任务突出,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专业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为我国肺部健康工作方案制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医学科研方面,许建英教授也成果斐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2项及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其中第一负责人2项,参与4项),辛勤付出得到社会各方广泛认可,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三.八”红旗手、山西省卫生系统突出贡献人才……载誉无数。
呼吸专业的挑战性,同样表现为它的高风险性。许建英教授曾2次临危受命,奋战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战役的第一线,担任省政府抗疫领导组医学专家组成员。建言献策,不畏艰险,功绩显著。
许建英教授始终坚守、奉为圭臬的行医准则,就是要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患者,她常常教导自己的学生和科室人员:“做医生不难,做好医生很难,一方面,医学专业技能是行医的根基,必须严格规范诊治流程,坚决杜绝违规操作;另一方面,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精准权衡患者的利益与风险,时刻将患者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
跟随许建英教授查房时,一位反复肺部感染同时合并陈旧性脑梗患者的家属王女士满脸愁容,向她倾诉其母亲的痛苦:“吃饭呛,喝水呛,用吸管也不行,憋得慌。每次吃饭都艰难得很,还老是咳嗽,我们看着揪心啊!”
交谈中,许建英教授得知女儿为了照顾母亲饮食,甚至不去工作,这份孝心深深打动了她。许建英耐心地给患者提出建议:“您平时得跟家人说说话,跟你女儿说行,跟我唠唠也行,没事儿就多聊聊天,多锻炼您的吞咽功能。最好给您留置一个鼻胃管,这样您就不用因反复的肺部感染频繁往医院跑了。”
患者听闻能减少住院次数,激动得连说了三个“好”,一直悬着的心,算是落了地。许主任的承诺,不在口头,而是在一次次的身行力践中。
在熙熙攘攘的候诊大厅,时常能听到这样的问询声。“请问是许主任给我瞧病吗?”“许医生呢?今天是她坐诊不?”许建英主任似乎有一种独特的“患者亲和力磁场”,总能在不经意间吸引众多患者的目光与期待。
许建英教授作为“山西名医”的专家的特点,尤其体现在她密切关注和学习掌握国内外最新呼吸疾病领域诊治动态和进展,并应用到临床工作之中。
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她刚参加“全国肺血栓栓塞症多中心研究启动会”回来,科里便接诊了一位64岁的患者,疑似患有急性肺血栓栓塞症,随即按照刚培训学习的急性肺血栓栓塞诊疗流程施治,在关键时刻将患者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由此,肺血栓栓塞症这一以往被认为是少见病的诊断治疗在山西省较早的开展了起来。
这是许建英教授第一次参加国家级研究项目,也是全省第一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临床工作的复杂性与责任重大,每一个决策都关乎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责任之重,不容有丝毫懈怠,体会到临床医生更需要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不断学习本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及新技能。
曾在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任职全国委员以及山西省医学会呼吸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主席的经历,许建英教授深刻体会到老百姓呼吸疾病就医的需求和医疗团队培养、呼吸专业医务人员医技水平提升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地组织推动协会的各种学术活动,带队组织全省各地市的业务培训交流。
她常常告诫同事,一个优秀的科主任,不仅是科室的管理者,更是年轻医生的引路人和桥梁。许建英教授常常引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老话作比喻,阐述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接班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退休了,科室没有合格的接班人,那么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学科带头人。”
从山大一院调动至山西白求恩医院(原山西大医院)时,已53岁的许建英教授仍满怀热忱,放弃原工作单位驾轻就熟的优越平台,毅然投身于新团队的组建和新学科的创业过程,短短几年时间,山西白求恩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这一年轻学科获得山西省医学重点学科和山西省临床重点专科称号。创业时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目前已成为山西呼吸界的骨干力量,为学科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5年借力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一契机,科室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呼吸各亚专业临床诊治水平、科研教学等方面飞速发展,获批三级医院PCCM优秀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成为山西省一支勃勃生机的年轻队伍。
退休后受聘在朔州市大医院,她深感医院环境优良,呼吸内科主任任华平主任医师工作魄力大,开拓精神强;张冰副主任医师业务功底扎实,工作责任心强;年轻医生们积极好学,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与年轻的医师团队相互配合,是一个专业基础好、协调融洽、充满活力的科室。她倾情地投入到新的环境中,和科室医护人员一起讨论规划科室发展,细化工作流程,明确管理责任。专业技术实力强、医德医风好、患者口碑佳的优秀科室成为大家的共同努力目标。
日常工作中,她进一步组织加强了全科病例讨论及专题讲座,通过阅读胸部CT片、分析讨论既往病例,规范疾病诊断治疗流程。“临床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需要不断积累,”许建英经常对学生说,做医生,一定要到患者身边去,仔细询问病史,包括职业、暴露环境、生活习惯等,认真体格检查,分析解读每一个临床辅助检查结果,尤其是阅读胸部CT片,培养良好的临床诊断思路。对每一位患者做出疾病的诊断时,都需要做鉴别诊断,排除其可能误导的疾病。在她的引领和激励下,科室医护人员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近期,朔州市大医院将在ICU病区设立呼吸危重症监护室(RICU),开设胸腔镜检查,全力打造具备前沿诊疗能力的专业科室,通过探索和创新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朔州市大医院一台台高难度手术不断开展,一项项新技术不断引进,一个个专科不断建强,一系列成效背后,离不开高层次医疗人才的辛勤耕耘。
40载岁月悠长,医者初心不变。如今,许建英教授依旧坚持深耕于呼吸医学科学探究之间,因为热爱,因为敬畏生命,这份坚持和执着将不断延续。
许建英教授表示:“我将一如既往地为山西呼吸病学事业添砖加瓦,当好领路人和铺路石。”
一份传承,接续着前人的钻研与付出,历久弥新。
一群后来人,赓续奋斗,将再度书写呼吸学科的当代传奇。
每周六上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门诊
(网易山西 黄晶 王家琪 助编 刘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