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原市晋源区第三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组开展了清明假期实践活动。
在新课标引领与“双减”政策推行的大背景下,此次清明假期的数学实践活动别开生面,打破了传统数学学习的边界,将数学知识巧妙融入生活、科学与趣味游戏中,开启了一场充满探索与创新的学习之旅。
生活中的数学课堂:探索24时记时法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学生们在清明假期通过细致观察,发现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高铁时刻表上精确的发车与到站时间,像列车15:20发车,对应着下午3:20 ,还是商场10:00 - 22:00 ,也就是上午10:00到晚上10:00的营业时间,都体现着24时记时法的实用性。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培养。他们从电子设备的时间显示以及交通时刻表等具体生活现象中,成功抽象出数学问题,深刻理解了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极大地增强了应用意识。
“双减”政策在此次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们通过记录并转化生活场景中的时间,以“生活观察表”的形式提交。这种实践任务不仅大大减轻了作业负担,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从星空到日历:闰年规则的跨学科解密
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栏目成为了学生探索闰年规则的起点。他们深入研究,通过计算演示,向家长讲解了历法背后复杂而精妙的科学逻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推理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他们从地球公转数据出发,一步步推导出历法规则,逐渐形成了科学论证思维。同时,构建起“天文 - 数学 - 社会”三位一体的历法制定模型,强化了模型观念。
游戏化学习:扑克牌“24点”的思维风暴
扑克牌“24点”游戏为假期增添了许多趣味与挑战。学生们与同伴、家人展开了多层级挑战。
基础版的3张牌玩法
进阶版的4张牌玩法
创意版则允许使用多张牌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的运算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他们灵活组合加、减、乘、除,积极探索多种解法。同时,突破思维定势,尝试括号的灵活使用,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充分培养。
此次清明假期实践,以新课标为指南,以“双减”为路径,将数学知识巧妙融入生活观察、科学探索与创意游戏中。学生们在发现“时间的数学密码”过程中,不仅深化了核心素养,体验到跨学科学习的独特魅力,更深刻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公式与计算,更是理解世界、创造未来的有力钥匙。
(网易山西 闫珊 通讯员 刘梅梅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