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强化教师法治意识与职业道德,4月9日,太原市晋源区第三实验小学校开展“深化师德学习 筑牢师德根基”专题活动。活动围绕法律法规学习展开,信息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将师德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作品过程中彰显育人初心,书写师德风采。
活动当日,信息学科教师全程投入,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法律法规,深入领会“师德为先”的教育内涵。通过集中研讨,教师们结合信息学科教学特点,探讨如何将师德要求融入课堂。“作为信息教师,不仅要传授技术,更要以师德浸润学生,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责任意识。”一位信息教师在交流中分享感悟。此次学习,让教师们进一步明确:师德不仅是规范,更是滋养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需贯穿于教学每一个环节。教师们还围绕“如何在作品指导中渗透德育”展开头脑风暴,从信息道德、创新思维培养等角度,梳理出贴合学科特色的师德实践方向。
在日常教学中,信息学科教师将师德理念转化为切实行动。在“数字艺术类计算思维类比赛”作品创作指导中,教师们展现出高度的耐心与专业素养。面对学生在电脑绘图、创意设计中的困惑,教师们俯下身、沉下心,进行个性化指导。
如在指导学生绘制电子画作时,针对构图布局问题,教师通过演示操作,引导学生理解画面层次与元素搭配;针对软件工具使用不熟练的学生,教师手把手教学,从快捷键应用到色彩填充技巧,逐一讲解。在“自然与科技”主题作品修改中,一位学生因创意表达不畅而气馁,教师耐心倾听其想法,启发道:“科技与自然的融合,可以从细节入手,比如用渐变色彩表现生态科技感。”在教师鼓励下,学生重新梳理思路,最终完成富有创意的作品。
此外,信息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在指导作品过程中,融入知识产权、网络文明等教育,引导学生合法合规使用素材,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例如,在指导学生处理图片素材时,教师特别强调:“使用他人作品要尊重版权,这是信息时代的基本道德。”这种“技术指导+德育渗透”的模式,让学生不仅提升信息技能,更在教师言传身教中感受师德温度。
此次师德学习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让信息学科教师深刻体会到:师德不仅是思想上的认知,更是行动上的坚守。未来,晋源区第三实验小学将持续推进师德建设常态化,引导信息教师以更高的师德标准要求自己。一方面,定期开展师德案例研讨,提炼信息学科师德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在作品指导、课程设计中深化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厚植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通过持续努力,让师德之花在信息课堂绽放,为学生成长赋能,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坚实力量。
(网易山西 闫珊 通讯员 胡小红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