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项目化学习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路径。4月14日下午,太原市第五实验小学校聚焦项目化方案设计,开展了一场深度培训交流活动。太原市第五实验小学校副校长郭惠芳全程参与此次培训交流活动,与教师发展中心携手引领教师们探索项目化学习的无限可能。
活动伊始,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郝晓艳老师以清晰且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拉开了此次培训的序幕。她郑重地重申了本学期项目化学习的主题——“齐铸国魂,振兴中华”,点明此主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并引导学生打破学科壁垒,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
紧接着,郝老师详细介绍了此次培训的目的。她强调,此次培训是为了让老师们深入理解项目化学习的理念与实施要点,熟练掌握项目化学习方案的设计技巧,以便在后续实施中能够精准、高效地引领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真正将项目化学习的优势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强大助力。
关于本学期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安排,郝老师也给出了明确规划。本学期将分阶段推进项目化学习,从本月中旬的方案设计培训,到五月上旬各班级完成项目化学习实施,期间会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与交流,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在五月下旬,将迎来项目成果展示与总结评估环节,对整个学期的项目化学习成效进行全面检验与复盘。
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指引。针对方案中的问题存在过于宽泛的情况,像 “如何让校园更美好?” 这样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难以找准探究方向。教师发展中心牛凤连老师提出改进建议,如“在校园有限空间内,如何通过创意绿植布置提升校园美观度与生态环境质量?”这样改进不仅明确了空间、方向和目标,更为学生探究搭建起清晰的框架,点燃他们深入探索的热情。
项目简述板块,为了清晰地阐述学科知识融合点和预期成果,教师发展中心牛老师提议,教师们需梳理项目涉及的学科知识,如在历史文化主题项目中,让学生运用历史知识了解文化背景,借助语文能力撰写报告。同时,详细说明预期成果的形式、呈现方式和评价标准,像制作5-8分钟的传统文化宣传短片,从内容、创意和制作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合理的实施流程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部分方案存在时间节点不合理、小组分工不明确的问题。教师发展中心教师给出建议:要依据任务难度和学生能力分配时间,如资料收集阶段安排3-5天,确保信息收集全面。明确小组分工,设立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制定合作规则并定期评价调整,杜绝“搭便车”现象。
项目化学习成果是指在项目化学习结束时产生的作品、产品、报告等。为改变项目成果质量欠佳、展示形式传统等问题,教师发展中心孟庆楠老师建议研究教师在项目实施中要加强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创新展示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制作短视频、创建虚拟展览、开发小程序等。在科技主题项目中,学生制作科普短视频发布网络,提升成果影响力。
在小学项目化学习中,评价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学习,教师发展中心孟老师建议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涵盖学生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成果质量等方面。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小组互评、每月教师综合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郭惠芳副校长最后指出,项目化研究实施教师要认真领会培训精神,研究务必紧密贴合主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注重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创新性,做到驱动性问题设计精准,项目化活动设计有层次,成果和任务相对应,注重评价设计,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此次培训交流活动为教师们指明了项目化方案优化的方向。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项目化学习将迈向新高度,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书写教育新篇章!
(网易山西 黄晶 通讯员 牛凤连 孟庆楠 郝晓艳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