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天,研思共进绽新颜。为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深入推动以素养立意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改革,4月15日,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在尖草坪区实验小学隆重举行太原市第二次中研班活动——小学数学单元整体备课系列展示之走进尖草坪区专场。
此次活动由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数学教研员成艳斌老师设计并主持,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副主任钱学锋、尖草坪区教研室负责人王伟、尖草坪区实验小学校长武平原、副校长詹向凯及各县区教研员、一线数学教师参会,共计200余人,大家齐聚一堂,共赴这场教研盛会。
成艳斌老师首先介绍了活动主题、内容和流程,指出了本次研讨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他希望老师们在观摩研讨活动中具身体验、沉浸参与并深度思考:如何理解新教材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老师们在“寻找50有多大的两节课中哪里有数感、推理意识”的任务驱动下,一起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帷幕!
尖草坪区实验小学校王敏老师现场执教一年级教材综合与实践领域《50有多大——抓抓数数》。这节课以“感知50的大小”为核心目标,通过抓取不同物体(花生米、蚕豆、玉米)的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大小与抓取把数的关系”,初步建立对50所表示数量多少的直观感知,在“估一估、抓一抓、数一数、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初步发展数感,提升学生的估测水平。
王老师围绕“抓花生米”、“抓蚕豆”、“抓玉米”三个操作活动展开教学,层层递进。学生在动手操作、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分析推理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以小数估大数”的估测策略。
尖草坪区实验小学校李燕萍老师为大家展示的是一年级教材综合实践领域内容《50有多大——做做比比》。本节课的教学聚焦“50个正方体能摞多高?”“50杯水能装满一个塑料桶吗?”“50个同学排队做操,教室外的一块空地够站吗?”三个问题,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感受高度、体积、面积对数量多少的影响,孩子们的精彩表现给听课老师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体验。通过直观感受50的实际大小,孩子们感悟由部分推想整体的估计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推理意识,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提高主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愿。
李老师的这节课注重以下几点:第一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反思方法,促进深度思考。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结合视觉观察(实物展示)、触觉操作(摞小正方体、装水)和语言表达(小组汇报),丰富学生对50有多大的理解。第三生活化拓展延伸,深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应用意识。
尖草坪区小学数学教研员杨秀儒老师以《于实践探索中品数学之“味”》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关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思考。她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过程的实施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她首先强调了在时代背景下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现状,突出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的课例研讨价值;接着对如何制定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的教学目标给出了有效建议,建议以单元整体目标、学业要求为依据,结合具体内容和学情有所侧重的去制定;最后,杨老师结合她们团队在磨课过程中的所思所获所悟,重点对综合与实践单元《50有多大》两个课时的教学实施做了详尽的分析,她从活动课中数学素养的落实、活动的高效组织和课堂评价三个维度做了细致入微的说明,令所有参会老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的钱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了高度评价,提出两个肯定:肯定了尖草坪区小学数学教研团队直面挑战、敢“啃硬骨头”的教研精神,能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去理解每课时,找到每课时之间的关联,设计出层层提升的课时目标;肯定了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中,实践非常重要,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完整的经历动手操作过程更重要,用老师的操作代替学生操作是不可行的,在活动过程中老师的要求要到位、明确,这是有效组织活动的前提。
钱主任还提出两个建议: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完整地表达,因为倾听别人才能更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的表达,还要给学生充足的表达时间,经历完整表达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建议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比较,比较学生的不同思路、不同方法,在比较中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携一缕阳光,带一丝芳香,共见一路繁花绽放!此次教研活动无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课老师,都在交流中拓展了思路,在研讨中汲取了经验,在反思中获得了成长。教学之路,道阻且长,愿他们共研共学共提升,携手并进促成长!
(网易山西 郗艳 助编 兰亚丹)